在国产在线视频a在线视频,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网站,国内精产品一二二三的区别,国产日韩精品91

    <s id="gmbiu"></s>

        <sup id="gmbiu"><thead id="gmbiu"><input id="gmbiu"></input></thead></sup>
        <strike id="gmbiu"></strike>

        管理員登陸

        雷州各鎮(zhèn)的村莊簡史及姓氏來源(紀家篇)

        紀家鎮(zhèn)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解放初期,紀家鎮(zhèn)境域為遂溪縣第十區(qū)。1956年,劃歸??悼h。1957年,分為紀家、公益、恬神三鄉(xiāng)。1958年,屬雷北縣躍進公社。1961年,屬紀家區(qū),下轄曲港、紀家、包金、公益4個人民公社。1963年3月,改稱為紀家公社。1984年,改稱為紀家區(qū)。1987年4月,改稱為紀家鎮(zhèn)。

        紀家鎮(zhèn)下轄2個社區(qū),即鎮(zhèn)中社區(qū)、紀家糖廠社區(qū);28個村委會,分別為坡門、公益、雙石、林西、雙水、莫宅、南塘、曲溪、鹽灶仔、豪郎、上郎、紀家、潭杰、文園、錦盤、先鋒、北仔、包金、官長、周家、曲港、后坑、邁特、海聯(lián)、吳宅、恬神、沙口、羅靈。

        【包金村委會】

        包金村,又名“抱金村”,有500多年歷史,戴姓世居。其始祖原居河南省商丘市,三國時遷至安徽省合肥市,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定居于此。為圖吉利,先取名“抱金村”,民國時改為“包金村”。

        據(jù)史載,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宋戴公后裔戴觀公,因從軍有功,調任雷州府樂民所城鎮(zhèn)守樂珠池。正德年間,戴真公次子戴昺公、四子戴晟公從樂民所城遷居抱金。明亡后,千戶侯戴繩武及其弟戴繩文先居西坡,后戴繩武及子孫20人徙居抱金。此后,戴觀公部分子孫在此繁衍。

        包金圩村,又叫“雙溪港”村,始建于1939年民國時期。此地有兩條溪,村前溪流直通大海(旦場港),漲潮可停船,能通往北海、潿洲島等地,民眾常在此交換貨物,逐漸形成市場貿易聚集地。因兩面雙溪合抱,溪流奔海港,故名雙溪港村。后因海陸交通便利,住戶和往來人員增多,改稱包金圩村。該村是雜姓聚居地,最先開基的是戴、周、陳姓,后楊、林等10多個姓氏相繼來此創(chuàng)業(yè)。據(jù)譜載,1939年戴姓從包金村遷來,1940年周姓從周家村遷入,1941年陳姓從邁特村遷入,隨后各姓氏陸續(xù)聚居。

        坑仔村又名“朝祿村”,因村前與村西有坑得名。歷史悠久,周、吳、黃姓世居。據(jù)傳,700多年前,周氏先祖三兄弟為發(fā)展遷至不同地方,其中周順山從福建莆田遷至遂溪縣孫房中村,周梅山遷至周家村,另一脈遷別處。清朝早期,順山、梅山后代遷居現(xiàn)坑仔村。吳姓解放前衰落外遷,近代有一戶黃姓隨母遷居于此。

        聯(lián)合村,也叫“甲竹塘”村。民國初期,兵荒馬亂,甲竹塘村附近村民搬走,留下的村民為求生聚集在此。1950年,周邊靈界坑村(陳姓,清朝從福建遷廣東湛江,清末遷本地)、甘立塘村(周姓,清朝從福建遷廣東茂名,民國遷本地)、山豬掘村(李姓)、葉宅村(葉姓)、三蒙坑村(戴姓,清朝從福建遷遂溪,清末遷本地)等5條村莊,以靈界坑村和甘立塘村為主體組成現(xiàn)在的村莊,取名聯(lián)合村。該村世居村民有周、陳、戴、葉、李姓等。據(jù)譜載,周姓始祖于清朝中期從本鎮(zhèn)周家遷此,戴氏始祖于清朝中期從本鎮(zhèn)包金村遷三蒙坑村,陳氏始祖于清朝晚期從本鎮(zhèn)靈界坑村遷此,葉姓始祖不詳。

        旦場村,也叫“蛋場村”“西潭村”,有580多年歷史。明朝正統(tǒng)三年(1438),楊勝將軍(浙江吳興縣人)調任雷州府“樂民所城千戶”,其后族人在北部灣海岸熬海鹽為生,在灶南邊建村。因村西有水潭且是出港處,故名西潭村。當時有九口鹽灶,北灶因此得名。清朝順治年間,楊國卿從遂溪縣文車村遷居塘風坑養(yǎng)鴨,后遷西潭村。楊國卿系楊判社第16代后裔孫(楊判社,福建古田縣人,宋朝進士,任瓊州知府,退休居文相村,有四子分居多地)。楊國卿在西潭村養(yǎng)母鴨售鴨蛋聞名,村名改為蛋場村。楊勝將軍后裔在雷州城經營食鹽遷居雷州夏廣,鹽灶由楊國卿后裔收租金,清朝末期楊國卿第6代后裔孫楊朝庭仍在收租。該村世居村民為楊、周、蔣姓。楊氏最早從福建莆田遷遂溪縣文車村,清順治十三年(1656)遷本村。周氏始祖不詳,1916年從紀家鎮(zhèn)后坑村房郎村遷來。蔣氏始祖不詳,1926年從紀家鎮(zhèn)寮柱村遷來。

        【北仔村委會】

        北仔內村,始建于宋朝,陳姓世居,始祖陳三祿為福建莆田玉湖人、清遠縣丞,游宦居雷,子孫散居此地形成村落?!皟取币鉃閺耐獾剡w徙而來,是先祖最早入住之地。后來子孫繁衍,分出北邊山、南邊山、邊塘、后村四條村莊,另有2房子孫遷往雷州市龍門鎮(zhèn)潮溪村。

        北山村(北邊山村),始建于宋末元初,陳姓世居,始祖陳三祿最早入住內村,后子孫繁衍分出北山、南山、邊塘、后村。

        北靈尾村,又名百龍尾村、福隆村,始建于明朝初期,黃姓世居。據(jù)傳始祖黃龍高因自然災害于明朝初期從福建莆田遷此。因本村北與遂溪縣江洪鎮(zhèn)隔海相望,是雷州市西部陸地最尾端,故稱北靈尾村。

        北邊王村,王姓世居,據(jù)《王氏宗譜》記載,王氏二十五世祖王福能于明英宗三年(1438)奉命調雷任樂民珍珠城武鎮(zhèn)郎官,至今已有580多年。

        北邊村,世居村民為黃姓,始建于清朝末年,始祖黃龍高,原籍福建莆田縣福州村,明朝中期遷居北靈尾村。后人口發(fā)展,后裔分居于“攔河”與“長狗洞”,1946年遷至北邊村定居。

        南邊王村,王姓世居,先祖王福能明朝奉命調任樂民珍珠城武鎮(zhèn)郎官,在此繁衍。清乾隆五年(1740),王福能裔孫從北邊王村遷至此處,取名南邊王村。

        上周宅村,周姓世居,據(jù)譜載,該村始祖周復(字希圣),原籍江西廬陵,為宋朝宰相周必大后裔,南宋末年奉旨來粵任雷州知路。宋末元興,棄官扶眷定居遂溪,第九世祖始達攜妻帶子遷至雷州紀家北仔周宅村,后分上、下周宅兩村居住至今。后裔發(fā)展壯大,分居多地建村。距今有400余年歷史,另有余姓一脈始祖不詳。

        黃宅村,也叫“南邊黃宅”,黃姓世居。始祖不詳,清朝晚期其先祖從雷州市附城韶山村遷至紀家鎮(zhèn)林西黃村,再遷至北仔村委會黃宅村。

        后村,又名“后村仔”“博隆村”“七屋人村”,據(jù)《陳氏家乘》與《北仔陳氏族譜》記載,后村始祖為陳三祿公,其后裔陳文憲公三代為官,帶領7戶人家從內村分居至村后,取名后村仔,曾用名博騷村,現(xiàn)名后村。

        華亭園村,分南北兩村,北村稱上村,坐東向西;南村稱下村,坐北向南。“華”字粵語與“貓”字諧音,雷州話也近音,故外村人叫貓神園,引申為狗神園。周、陳、歐、黃姓世居。據(jù)譜載,周姓始祖周復奉旨來粵任雷州府知路官,宋衰元興時棄官隱居遂溪,二世祖起隆公之子三世祖梅山公定居雷州紀家鎮(zhèn)周家村,梅山公二派澤公后裔移居后坑村,再遷坑仔村,部分遷至華亭園村。周姓另一脈從北仔上周宅村遷來,距今300多年。陳姓始祖不詳,清末從唐家鎮(zhèn)下陳村、坡邊村及北仔南邊山村遷入。歐姓始祖不詳,清末從遂溪縣赤水村遷此。黃姓始祖解放前隨母從恬神村遷來。

        邊塘村,坐落于北仔村委會后村與上周宅村中間,村前后各有一口水塘,故名邊塘村。陳姓世居,始祖陳三祿,其后裔聚居于北仔內村,部分子孫遷出組建邊塘村。

        南山村,又名“博敬村”“白沙仔村”。因村北有山林,村居南邊,初名南邊山村。始建于清朝,陳姓世居,遠祖為陳三祿,康熙五十四年(1715)后裔陳炳經、陳炳土遷至南邊山村,后又遷居南山,命名為南山村。

        后灣村,黃姓世居,始祖黃龍高,原籍福建莆田縣福州村,明朝中期遷居雷州市紀家鎮(zhèn)北靈尾后灣村。

        下周宅村,始祖周復,原籍江西廬陵,為宋朝宰相周必大后裔,宋朝末年奉旨來粵任雷州知路,贈封宣議郎,后棄官扶眷定居遂溪縣城月鎮(zhèn)官田村。至第九世祖周始達攜妻帶兒徙遷雷州市紀家鎮(zhèn)北仔下周宅村,已有300多年。隨著人口發(fā)展,裔孫分居于紀家鎮(zhèn)蘇家村、松竹鎮(zhèn)川東村等地。

        【公益村委會】

        公益圩,宋朝以前已有居民在此墾居,后或遷或留。清朝中葉,周邊盜賊蜂起,村民為避搶掠騷擾遷居于此,逐漸形成自由貿易集聚地。1911年,經商家商議,每月農歷逢一、四、七日為市集日,初稱“新市(圩)”。后西園村(下書房村)拔貢梁成久取名“公益圩”,寓意眾人的利益。公益圩是多姓氏雜居村落,常住居民以梁、陳等姓氏為主。其中陳氏始祖陳元坤于清朝中期從后抗村遷居此地,其“陳念裔譜”族譜保存較完整。

        下寮村,該村始祖于明朝晚期從福建莆田縣遷至象鼻村,因社會動蕩,再遷至靜宅村(又名上村仔)。

        扶家村,王、劉、陳姓世居。據(jù)《王氏族譜》記載,黃略村第五房15世祖王武烈于清朝中期從黃略遷來。陳姓始祖于清咸豐年間遷居此地,劉姓始祖于清朝晚期從楊家安苗遷來。

        黃竹村,也叫“吉星村”,程、符姓世居。據(jù)《程氏族譜》記載,程氏先祖為雷州府奉直大夫程氏浪齋后裔,十四世祖程時顯從調豐村移居此地,見此地山清水秀,明末清初取名“吉星村”,解放后改為“黃竹村”。該村符氏族譜記載,符氏始祖符慶祥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從六格村遷至“吉星村”,距今370多年。

        樂只村,也叫“六仔村”,據(jù)《程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雷州府奉直大夫程氏浪齋后裔十四世祖程時顯從調豐村移居此地,因該地山清水秀,三面環(huán)山、二面環(huán)水,遂取名“六仔村”,解放后更名“樂只村”,程姓世居。

        木宅村,始建于民國初期,何姓世居。據(jù)《何氏族譜》記載,何氏始祖從福建遷至白沙鎮(zhèn)符村,民國初期再遷至本地。因初來用樹木蓋屋,故名木宅村。

        許膽村,溫、曹姓(解放前曹姓外遷)世居。始建于道光年間,溫姓始祖溫大成落難至此定居。

        后北村,也叫“后排北村”,因在后排村北面得名,何姓世居。據(jù)何氏族譜記載,該村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氏先祖先從福建遷附近下山村,后遷赤坎子村,現(xiàn)名后排北村。

        后南村,也叫“后排南村”,據(jù)何氏族譜記載,該村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氏先祖先遷下山村,后遷赤坎子村,現(xiàn)名后排南村。

        新倉村,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黃、蔡、鐘姓世居(蔡姓、鐘姓解放前外遷),現(xiàn)黃姓居住。據(jù)黃氏族譜記載,黃氏先祖黃三旺居烏石鎮(zhèn)房參村,因出海打魚遇臺風漂流至此,因稻谷豐收寓意谷倉,得名新倉村。

        南苗村,也叫“調苗村”,始建于清順治年間,李、黃姓世居。據(jù)族譜記載,李姓始祖于清朝順治年從白沙鎮(zhèn)水美村遷來,黃姓始祖于清朝從恬神村遷來。李姓自清順治年間開始向外遷移,分居到石龜墩村。

        調板村,也叫“超板村”,黃、李、郭姓世居。據(jù)黃氏族譜記載,其先祖于清朝從客路頭土村遷居此地。李氏先祖于清朝從客路頂尾村遷居此地,郭氏先祖于清朝從楊家鎮(zhèn)確直村遷居此地。

        石龜墩村,也叫“安居村”,李姓世居。相傳肇祖選龜?shù)匕簿樱鞍簿哟濉?,新中國成立后取名石龜墩村?

        【官長村委會】

        據(jù)歷史記載,官長村祖先在明朝以前從潮汕地區(qū)遷至廣州南海八角井頭,明朝中葉遷至官長村,居住在村東南邊的金盒山。胡姓村民居多,胡氏遷居前有少量蔣姓,后又遷來幾戶周姓。

        【海聯(lián)村委會】

        海沙仔村,由本村先輩從老村邁特遷居而成。元朝世祖十六年(1279),始祖陳成魁從福建興化府莆田縣萬利村遷至雷州府遂溪縣三圖五里邁特村,現(xiàn)海沙仔村大部分陳氏屬邁特族四公。自1866年起,四公子孫從邁特村先后遷至山井坡、烏吉仔、海田仔等村,最后定居海沙仔村,目前仍有個別戶居住在海田仔村。早期,海沙仔村祖公陳廷佑于1778年移居徐聞縣新寮鎮(zhèn)埠頭仔村。

        海沙村,內分南北兩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先輩從紀家鎮(zhèn)周家村遷居于此,已有380年。

        海田仔村,均為陳姓,大部分從邁特村遷入。

        海興村,俗稱沙壓村,村地為山崩積土。先輩從邁特村搬至村后的崩城門兩側,后因吳宅人充賊燒殺,搬入此地居住。

        烏吉仔村,有謝、符、吳、黃四個姓氏,均在民國初期從不同地方遷來。謝姓最先從企水鎮(zhèn)洪排村遷來,后符姓從紀家鎮(zhèn)錦盤仔村、黃姓從恬神村、吳姓從江洪鎮(zhèn)北草村因捕魚上岸定居。

        海田村,俗稱蛤母嗡村,因村北塘常聞蛙鳴得名。村邊田與納潮相連,常遭堿水入侵,故稱海田村。村民姓氏有鄧、肖、周、龐等,鄧姓19世紀30年代從后郎后大坑鄧宅村搬來,肖姓19世紀40年代從后郎遷入,其余從鄰近村莊遷入。

        烏岸村,有黃、蔡、符姓。蔡姓為先鋒北界蔡族,黃姓為恬神族,符姓從楊家符村遷入。

        【豪郎村委會】

        豪郎村,立村于明朝1402年,開基始祖肖衍寧攜次子琭自廉江篁竹大塘遷來(衍寧長子瑀居大塘,三子瑁居馬鐵,其父以一硯切成三塊分予兄弟溯源)。祖上期望子孫出眾,有氣魄權勢,取名“豪郎”。居住有肖、陳兩姓,肖姓占95%,陳姓占5%,有“南邊肖、北邊肖,中央姓陳不相淆”的諺語。

        坡塘村,立村于17世紀中期,開基祖肖氏從豪郎村分居遷此。因村處坡地,四周有三口水塘,村居塘中間,取名“坡塘”。

        良坡村,立村于1882年,從豪郎村分出。因地勢優(yōu)美,坡園寬坦,又近海可耕,取名“良坡”。世居村民主要為肖姓和周姓,周姓祖先從大看村遷來。

        新村仔村,立村于道光十三年(1833),從豪郎村遷居而來,取名“新村仔”。世居村民主要有肖、蔣、周姓,蔣氏從紀家鎮(zhèn)英龍子村遷來。

        鄧宅村,立村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從豪郎村鄧宅巷搬遷至此,因全村一姓,故名“鄧宅村”。1985年因水災,大部分農田被毀,1993年全村遷至企水鎮(zhèn)海田村海邊,2017年陸續(xù)遷回。

        紅北村,立于1868年,原村址在豪郎村南,從豪郎村分出,1946年遷至現(xiàn)址。因在紅土村北,取名“紅北村”,全村為肖姓。

        海昌村,該村1880年從豪郎村分居立村,皆為肖姓。

        【后坑村委會】

        后坑村,始祖是紀家鎮(zhèn)周家村16世祖周績舜,于雍正時期(1711年)從周家村遷來定居。因村前有清溪自南向北流淌,且有大片肥沃坑田環(huán)繞村莊,故取名后坑村。

        大看尾村,始祖為紀家鎮(zhèn)周家村12世祖周之冕,1719年從周家村遷來定居。因靠近大看村,得名大看尾村。

        坡坪村,始祖是紀家鎮(zhèn)周家村15世祖周兆祥。周兆祥有績朝、績平、績位三兄弟,因周家村地少人多,生活困難,1825年績朝、績位攜家人到坡坪村定居(績平去向不明)。坡坪村原名龍旺村,因地勢后高前低,順水流向且開闊平坦似草坪,故改名坡坪村??兂訉O現(xiàn)僅有2戶在該村,其余遷至后坑村。除一戶梁姓從后坑圩遷來,村民皆姓周。

        曲溪村,始祖周進文、周美文兄弟于1819年從周家村搬遷至此安居。因村前有溪,清水四季流淌,初名清水村,后改為曲溪村。

        【紀家村委會】

        紀家圩,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多姓雜居,因紀姓居多得名。當時圩西有大水溝,大雨時溝水暴漲,有人被沖走。后經陳、黃、周等大姓族老牽頭,將圩址遷至溝北(現(xiàn)址),原圩址成舊市村。世居圩民主要有李、周、陳、黃、吳、符等姓。其中李氏1720年從紀家上村仔遷入,周氏1715年從紀家周家房郎遷入,陳氏1727年從紀家塘風陳遷入。

        舊市村,先祖500多年前從福建莆田遷至雷州卜札村,因人口增多,400多年前張致程遷至此處聚居形成村落。據(jù)張氏祖公族譜記載,此地環(huán)境優(yōu)美,適宜居住,遂在此安居樂業(yè)。因曾是紀家圩舊址,為懷舊取名舊市村。主要姓氏為張、謝、梁姓。

        洋尾村,始建于清朝初期,由黃、李、姚、符、莫等姓集居。據(jù)黃氏族譜,先祖黃勝朝與兒子黃承才及孫黃金龍、黃金鳳從客路鎮(zhèn)樹頭村分下,在紀家鎮(zhèn)洋尾村做生意定居。其中黃金龍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到現(xiàn)上郎村委會定宅村定居。據(jù)李氏祖宗族譜,1925年族人從福建莆田遷此,因人口少、村莊小,常遭匪賊騷擾,老人們說服鄰村任宅仔、泉水仔、竹籃坑等小村遷集居住。此地山水宜居,且居場在耕田末端,故名洋尾村。

        行溝村,始建于清朝初年,由周家村移居而來,16世祖開基創(chuàng)業(yè)。據(jù)《周氏族譜》,周氏16世祖從周家村移居到距周家村5千米的半月形平坡地,與多人行往的溝邊相接,因此命名行溝村。清末盜匪猖獗,竹子羅、內村、行溝3個小村莊合并成現(xiàn)在的行溝村。

        審家村,據(jù)吳氏族譜記載,500年前先祖從福建莆田遷入雷州楊家調安村,400多年前遷至本地。因認為此地環(huán)境優(yōu)美、條件優(yōu)良,取名審家村,全村為吳姓。

        田寮村,祖先是從福建省前田遷居湛江附近的塘北蔡村,蔡青又從塘北蔡村遷居紀家鎮(zhèn)北界蔡村,1961年蔡國瑤再從北界蔡村遷居田寮村。因遷居時生活艱苦,在田頭搭茅寮居住,故得此名,村民僅蔡姓。

        西月塘村,傳說乾隆中期,青年陳棟不滿豪強欺凌,攜妻外出謀生。沿小溪行至此處,見小溪彎彎、水流碧綠、綠樹掩映、岸勢如新月,且遠處沃土適宜置業(yè),便在此披荊斬棘、修屋定居。經其后代“昌”“梓”“英”輩勞作,至道光年間,已成為有10多戶人家的固定村落。因村前小溪積水成池(后稱“里塘”),塘岸彎如初月,故名西月塘。

        牛角尾村,始建于清朝道光初期,由福建莆田南遷雷州楊家鎮(zhèn)乃家村,再遷入紀家鎮(zhèn)牛角尾村。

        后塘村,地處南渡河支流三浪溪源頭,世居韓姓。據(jù)族譜記載,宋朝廉州太守韓顯卿世孫周林于明朝從海南文昌遷來廣東雷州府,先在“茅園”(現(xiàn)文園村附近)居住100多年。后因子孫繁衍迅速,“茅園”地勢狹窄、耕作困難,于清朝初期遷至后塘村。因村后東北角有口永不干涸的池塘,得名后塘村。

        后邊村,已有150多年歷史,全村皆“韓”姓。據(jù)族譜記載,宋朝雷州太守韓顯卿第十七世孫韓周林于明朝中期從海南文昌遷來紀家鎮(zhèn)后塘村定居。因生產條件及客觀因素,部分人向外遷移。民國時期,兵荒馬亂,全村人躲避兵匪劫掠,村莊荒廢多年。解放后,先祖返回重建家園。因與后塘村相鄰(兩村相距200米),在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化年代并入后塘村,20世紀60年代初期從后塘村解體,命名后邊村(即后塘邊村)。

        下坑村,根據(jù)族譜記載,明朝時該村從海南省文昌縣田尾圩遷至雷州茅園(文園),因茅園常年水災難以居住,舉村遷走,分別遷至下坑村、南邊溝(居樂村前)、下村仔(下坑村東面1千米處)。洪秀全起義失敗后,水仔、后塘、楓樹塘、南邊溝、下村仔受清朝政府迫害,部分人家遷往紀家鎮(zhèn)雙石村委會黃居塘村、江洪鎮(zhèn),3戶遷至下坑村,部分遷至后塘村,現(xiàn)水仔、后塘、楓樹塘、南邊溝、下村仔已無存。1960年,韓定民、韓定全、韓定賢3戶人家從下坑北邊村遷至南邊嶺建宅居住,后又有4戶人家搬來,從此分為下坑北、下坑南村。

        楓樹塘村,韓姓世居。1717年韓居慶帶子孫韓洪基、韓洪利從后塘村遷來。據(jù)傳村前有天然大水塘,西邊角有大楓樹,故取名楓樹塘村。

        紀家內(外)村,村民全為陳姓,500多年前從福建莆田遷移至廣東省吳川乾塘鎮(zhèn),400多年前從吳川乾塘搬遷到此聚居形成,據(jù)《陳氏族譜》記載,陳氏在邊湖山下面定點居住。

        【錦盤村委會】

        錦盤村,舊稱錦山村,始建于大明嘉靖年間,陳氏世居。由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的后裔32世陳世明,從白院誠捧靈官公香爐擇居此地。因該地山明水秀,四面有山,三面環(huán)水,上依青龍山,下?lián)戆谆X,南繞壇頭塘,北扶北溪仔,村前有九曲清溪,還有石牛守水口,故取名錦山村。清朝時,村民人口增長迅速,地域不斷擴大,地形平坦寬闊,風景獨特,形似盤地,更名為錦盤村。

        邁本陳村,陳姓世居,據(jù)《陳氏族譜》記載,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先祖從福建莆田縣遷至遂溪縣雙村,再從雙村遷民分居曲溪水庫附近,1930年始祖陳大用、陳文碧攜眷遷至邁本陳村墾居創(chuàng)業(yè)。

        【林西村委會】

        林西村,黃、梁、陳、林姓世居。黃姓始祖于清朝末期從楊家北勞村搬遷至此,梁、陳、林姓始祖均于清末遷居此地。

        坡湖村,鄧姓世居,鄧姓始祖清末由北和鎮(zhèn)調洋村遷居此地,已歷300多年。

        墩坡村,陳姓世居,陳姓始祖清朝從遂溪埔頭遷居此地,已歷200多年。

        梅菊村,相傳始祖遷居此地時,野花遍地,有一種花草開花似菊花,故取名梅菊村。有黃、王姓世居,黃姓始祖約30年前從恬神村遷居此地,王姓始祖原居紀家鎮(zhèn)北仔村,后遷至此。

        靈塘村,因有口200多年的池塘,塘水清澈、永不干涸,故名“靈塘”。有周、胡姓世居,周姓始祖清朝早期遷居此地,胡姓始祖不詳。

        西坡村,亦叫“坡李村”或“坡黃村”。因黃、李姓分生產隊而形成不同村名。1958-1963年西坡黃和西坡李共生產隊,1964年分生產隊,村名以黃李兩姓命名,分為西坡黃村、西坡李村兩個村。西坡村有300年歷史,黃姓始祖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從遂溪縣坡煤村遷至此地,李姓始祖于清朝中期已遷居于此。

        胡宅仔村,亦稱“胡屋村”“后塘仔村”,因村后有口小池塘得名。胡姓世居,始建于清朝嘉慶十二年前,該村胡氏第六世祖胡文彩于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年)從紀家鎮(zhèn)官長村搬至此地。

        崔宅村,亦稱“名利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該村崔姓子弟第三世祖(佛養(yǎng))后裔從今唐家鎮(zhèn)吉抖里村遷居此地,改名“名利村”。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崔姓子弟第八世祖崔有文從今唐家鎮(zhèn)黃袍村遷居至“名利村”北邊對面的嶺墩樓坡居住,村名(瓊山塘)。后兩村合并為獨立自然村崔宅村,受鄰村以姓氏取村名影響,最終取名崔宅村。

        上村仔村,因村后地勢較高,有向上之意,故名上村仔村,歷來為劉、楊、蔣、羅姓世居,各姓始祖均不詳。

        白草塘村,因祖先搬來此地時,村中天然草塘得天獨厚,故命名白草塘村。歷來為鐘姓世居,鐘姓始祖于清末從遂溪縣樂民鎮(zhèn)北堿村遷居此地。

        龍頭坡上村,也叫“龍上村”,開基始祖遷此定居時,因村地形蜿蜒似蛟龍而取名。始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有陳、鐘、韓、周姓世居。據(jù)陳氏族譜,陳氏始祖原居楊家鎮(zhèn)香坑村,后遷至該村。鐘氏族譜記載其先祖從福建莆田遷至九斗,又遷至北堿村、白草塘村,最后遷至該村。周姓始祖原住后坑村,近代遷至該村。韓姓先祖于清末從楓樹塘遷至奴水田療村,再遷至該村。

        龍頭坡下村,也叫“龍下村”,與龍上村合稱龍頭坡,因所住地形盤旋如蛟龍而取名。主要有劉、王、陳姓世居。據(jù)劉姓族譜,劉姓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從河北穎州遷至楊家鎮(zhèn)琛來村,清嘉慶五年(1800年)遷至紀家鎮(zhèn)林西村委會龍下村。王姓宋朝時從福建莆田遷至湛江黃略村,再遷至坡尾,后遷至本村。陳姓先祖于清朝從福建遷往廉江上林山村,后經遂溪城遷至本地。

        陳宅村,主要姓氏有梁、陳、鐘姓。據(jù)梁氏《俊公房譜簿》《邁坦族譜簿》記載,梁氏先祖于明朝中期從福建莆田遷至廣東雷州,明末清初從雷州客路邁坦村分支遷至此地定居。陳氏先祖于清朝中葉搬遷至此定居。

        林宅村,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因始祖從倜儻上村遷居此地形成。因林姓屬西河郡,初名林西村,1956年因姓氏原因分為林宅村。據(jù)吳川霞街《林氏大宗永公族譜》記載,林氏始祖于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定居大群村,14世祖林可久從大群村遷居倜儻上村為該村始祖,林可久之子林侖于明朝弘治三年遷居此地(林宅村),主要姓氏有林、陳姓,陳姓始祖于1962年從陳宅村遷居林宅村。

        坡黃村,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西坡村黃、李姓分生產隊獨立形成。原村名西坡村,1958-1963年和西坡李共生產隊,1964年分生產隊,以黃李兩姓分為西坡黃、西坡李兩個村,后合稱坡黃村。

        【羅靈村委會】

        黃宅村(原名為羅靈黃),在羅靈村委會東北邊,由始祖黃元山(黃詒謀二房子孫)于清朝約1740年從恬神村遷居此村發(fā)展形成,黃姓世居。

        龐宅村(曾用名刺墩村),位于羅靈村委會東北邊,由始祖龐肖培于明朝中期約1391年從廉江那良村遷來恬神村居住,后再遷此村定居。由龐、黃、陳三姓同居,黃姓解放后從恬神村遷來,陳姓外帶入住。

        王內村,最初為王宅村,后子孫分散至王外村、企水南邊塘村,故更名。黃姓祖先從恬神村遷來,王姓由始祖王國選于清朝中期約1750年,從雷州市附城鎮(zhèn)殿山村遷入恬神舊塘村,再移居于此形成村落。

        王外村,在羅靈村委會西邊,與村委會相連,亦由王、黃兩姓居住,王姓為王國選子孫,從王內村遷入,黃姓從恬神村遷來。

        調建村,命名寓意村民安居樂業(yè)、風調雨順、健康長壽。

        調建上村:陳姓世居,據(jù)陳氏族譜記載,該村由始祖陳彪奇、陳彪賢兄弟于清朝中期約1670年從本鎮(zhèn)曲港村委會新安村遷來。

        調建中村:始建于明朝,原居村北,洪姓全部遷走后,現(xiàn)村民為盧、黃、陳、李、肖等姓,盧姓人口居多。依據(jù)1984年修的《盧明誠公家族譜》,盧氏由始祖盧明誠于明末約1545年間,從湛江太平鎮(zhèn)東岸村遷來定居,其他姓氏從恬神、企水西坡等地遷來。

        調建下村:盧、黃兩姓居住,盧姓為盧明誠子孫,黃姓從恬神村遷入。

        周宅村,由周姓始祖周國嘉公于清末從唐家鎮(zhèn)昌鑒村遷來,還有幾戶黃姓在此村定居。

        【邁特村委會】

        邁特村,俗稱貓達村,傳說粵西有9只貓(帶貓、麻的地名),此貓達(兇猛之意),后根據(jù)雷州方言諧音改為邁特村。相傳開基始祖陳成魁攜次子東庵于明朝萬歷年間從福建興化府莆田縣萬歷村遷居邁特村,東庵娶妻吳氏,生一子仁化,仁化妻朱氏,生四子,長子克倫、次子克楷、三子克傳、四子克能,邁特村四個公房腳由此產生。

        紅泥村,因紅土泥沙沖積而成得名。1935年從邁特新村遷至建村,有蔣、李、陳、周四個姓氏。蔣姓從邁特新村搬來,李姓從唐家鎮(zhèn)土祿村遷入,陳姓從邁特村遷居,周姓從紀家鎮(zhèn)周宅村搬來。

        新村村,主要姓氏為蔣、劉兩姓,蔣氏祖先于清朝嘉慶年間從紀家沙口村搬遷而來,劉氏祖先同期從??滴餮蟀醽怼?

        陳宅村,俗稱山柑陳,祖先從雷州附城山柑村遷居。

        胡宅村,祖先從官長村搬遷而來。

        張二村,祖先從邁特村搬出。

        張宅村,因張姓得名,祖先從雷州附城鎮(zhèn)卜札搬來。

        【莫宅村委會】

        莫宅村,李、莫兩姓同居。李氏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從廉江平塘居南園而來,莫姓的莫菁莪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從東塘仔村遷至烏坑。解放后成立高級社,兩姓合并為一村,因莫姓人口多,得名莫宅村。

        烏坑村,始祖余一鳳,是余志顯后裔。余志顯為中憲大夫,原籍福建興化府青田木雖村,貢生出身,任瓊州太守,任滿還鄉(xiāng)途經遂溪,安居于遂溪縣石井村(現(xiàn)雷州市紀家鎮(zhèn)石井村)。清順治二年(1645年),余一鳳從石井村遷居烏坑村。村名因土壤烏黑而得。

        北坎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始祖李應興從廉江縣平塘搬遷至此安居,因居住地勢高低不平,得名北坎村。

        邦溪村,原名崩溪村,因村前溪流崩塌得名,后改“邦溪村”。明朝末年(1644年),始祖鄒一聰自遂溪縣咸口村遷來定居。

        東塘仔村,明末崇禎二年(1629年),始祖莫若功因盜賊干擾,隨姑母從黎郭遷至東塘仔安居。舊村地盤小,20世紀60年代,村民遷至距舊村約300米處建新村落。

        樓柱村,林、黃兩姓居住,后分為樓柱林村和樓柱黃村。樓柱林姓始祖林丕植與長兄林丕昌原居雷州市松竹鎮(zhèn)東甲步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南渡河洪水沖垮大堤,無地可耕,遷至該村定居。樓柱黃姓,據(jù)《黃氏族譜》,定居始祖是遂溪縣樂民鎮(zhèn)墩文村黃氏第十五世祖黃元祥,清朝末年遷來。

        深坵村,清咸豐二年(1852年),陳姓始祖陳其昌從遂溪縣第八都(現(xiàn)??悼h紀家鎮(zhèn))合城村遷來。徐姓原住遂溪縣河頭鎮(zhèn)下村仔村,因村小賊擾,同治九年(1870年),在先人徐仕吉帶動下,舉村遷至深坵與陳姓同居。村前農田呈梯形,故而得名。

        云宅村,據(jù)《海南文昌族譜》,明朝嘉靖年間,從海南文昌唐石村遷居雷城,數(shù)年后遷至遂溪縣新安社云宅村(原屬遂溪),因始居云姓,命名“云宅村”。云姓居住數(shù)年后,因兵荒馬亂、土匪猖獗,人口稀少,后從紀家文園村、西塘村引進陳姓同居。因舊址低漬,民居常浸,1970年遷至古稱“石榴園村”的荒地定居,并從林西龍坡村等地引進十幾戶,1976年從客路鎮(zhèn)引進葉姓4戶。當時改名為“合興村”。1978年,遷來的十幾戶遷回原村。云姓在舊址居住6年后,遷至北邊坡居住4年,1980年遷往海南文昌祖地,1983年遷回現(xiàn)址,保留原名“云宅村”,現(xiàn)居云、陳兩姓。

        石榴園村,1120年前,紀家鎮(zhèn)曾家坡村葉豐尤來此建村。

        石仔塘村,據(jù)《林氏族譜》,先祖從福建莆田遷新會石嘴村,后子孫遷吳川縣塘圾圩,分支至遂溪縣北坡鎮(zhèn)仕華仔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林氏第29世祖林超燦從仕華仔村遷此。當時村北有天然池塘,塘中有石仔,得名石仔塘村,林姓居住。

        【南塘村委會】

        英龍仔村,又叫英籠仔村,蔣姓世居。清順治九年(1652年),蔣氏始祖蔣朝盛自化州雅道西埇村遷此開基墾業(yè)。

        坡樓村,也叫“坡留村”,現(xiàn)僅宋姓居住。

        西內村,也叫“西塘內村”,陳姓世居。1693年,因自然災害,陳姓始祖陳嫡源從先鋒村委會塘坂村遷來安居。

        西外村,也叫“西塘外村”,陳、云姓世居。1693年,陳姓始祖陳嫡源因自然災害從先鋒村委會塘坂村遷來。20世紀60年代,云姓始祖遷居此地。

        南王村,也叫南塘王村,王姓世居。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姓始祖從本鎮(zhèn)北仔村委會北邊村遷來定居。

        南林村,也叫南塘林村,林、陳、吳姓世居。1724年,林姓始祖從吳川縣霞街遷雷高大群村,再遷倜儻村,最后至此定居。

        刺仔南村,也叫刺仔塘南村,周、藍、余姓世居。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周姓始祖從紀家公社欖金村遷刺仔塘北村,1976年,部分周、藍、余姓居民從刺仔塘北村遷此。其中余姓1970年從先鋒管區(qū)新宅村先遷至刺仔塘北村。周姓始祖周帝臣、周元臣從紀家欖金村遷居,藍姓始祖藍正洪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從潭仔藍宅遷居,余姓始祖余太暴于清朝晚期從先鋒先宅村遷居。

        刺仔北村,也叫刺仔塘北村,周、鐘、余、藍姓世居。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周姓始祖從紀家欖金村遷此。1916年,鐘姓始祖鐘盛春從遂溪縣河頭鎮(zhèn)桔子樹村遷來。余姓始祖余太暴清朝晚期從先鋒先宅村遷居,藍姓始祖藍正洪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從潭仔藍宅村遷居。

        潭仔村,也叫“福堂村”,梁、廖、藍、鐘姓世居。清光緒十年(1884年),梁姓居民從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遷來。廖、藍、鐘姓始祖不詳。

        灣仔村,因村依小溪彎曲分布得名。蔡氏世居,據(jù)族譜,蔡氏先祖蔡清從福建省莆田縣馬屎巷遷??悼h白沙鎮(zhèn)北界洋,蔡鼎公為生存發(fā)展,遷紀家鎮(zhèn)北界蔡村開基。該村先祖國瓊公從北界村到灣仔坑耕種,康熙年間從北界蔡村分村至此定居。

        西牛坡村,又叫“犀牛坡”“安寧”村,因地形似“犀?!钡妹?。宋姓世居,明洪武年間,宋氏始祖從本鎮(zhèn)坡留村遷此開基,已有500多年。

        【坡門村委會】

        坡門村分坡門上村、坡門下村、坡門中村。坡門上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陳姓世居。陳氏先祖從客路鎮(zhèn)東塘仔西村遷來。關于村名,一說是因長期干旱得名,一說是出門見坡而名。坡門中村,鄧姓世居,清朝中期,鄧氏始祖鄧文顯從北和鎮(zhèn)博懷村遷到紀家鎮(zhèn)潭杰村委竹仔那村。坡門下村,林姓世居,先祖萬歷年間從溪東遷來。

        鐘屋村,又名鐘宅村,因鐘姓村民居多得名。始建于康熙年間,始祖鐘法隆從客路鎮(zhèn)陳倉村遷來。

        東坡村,原名龍賴村,符、黃姓世居。據(jù)黃姓先祖黃之美牌文推算,起始于康熙年間,約1718年,其夫婦墓葬在楊家鎮(zhèn)大房戚宅村牛屎湖坡,有碑文留存。符姓始祖不詳。

        文頭園村,始建于明朝晚期,曾用名新鳳村,梁、鐘姓世居。明朝晚期,鐘氏先祖鐘輝卜得此地,喜愛有加,在此定居。清朝中期,梁氏先祖梁朝梓與梁漢蕃從林西村遷來。

        青道坡村,曾用名“符宅仔”“滕道坡村”,始建于清朝中期,符、滕姓世居。1701年,符氏先祖符定沖、符定球從雷州市白沙鎮(zhèn)符處村分居至此。歷史上,此地原由滕姓居住,后滕姓衰落,符姓遷入。

        林新村,亦稱“自己村”“安居屋村”,20世紀80年代改現(xiàn)名,林姓世居。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林氏先祖從南興東林村遷來。

        北水寮村,林、黃、馮姓世居。林氏始祖黃色蘭康熙年間從雷州雷高鎮(zhèn)大群村遷入紀家鎮(zhèn)灣村(又名龍灣村)。黃、馮姓先祖不詳。

        樹灣村,也叫“秋灣”村,因村前小溪溝呈灣形得名,陳、馮姓世居。嘉靖初期,馮姓先祖馮喜從南興夏初村遷來。清朝中期,陳姓始祖陳洪玻攜子從遂溪縣雙村,先分居紀家鎮(zhèn)北界村,后遷至此。

        后寮村,始建于清朝末期,鐘姓世居,始祖鐘陳扶之子從客路鎮(zhèn)邁坦村委會舊洋村遷來定居。

        新洋坑村,亦稱“新娘坑村”,駱姓世居。清順治十年(1653年),駱氏先祖駱英美遷來。傳說祖先結婚時,新娘需經村前坑地進村,故得名,1963年改名。

        南坑村,也叫“溪尾村”,因東、南、北三面坑田環(huán)繞,取中間“南”字得名。同時,村民從松竹鎮(zhèn)西洋劉宅村分居,西洋劉宅村別名“溪頭村”,故也叫“溪尾村”。劉姓世居,始祖劉世壯于清朝晚期從西洋劉宅村遷來。

        王宅村,王姓世居。清乾隆十年(1745年),王姓始祖從客路鎮(zhèn)新坡仔村遷來。

        白蟻坑村,清雍正三年(1725年),黃氏先祖從廉江市遷來,靠做瓦窯為生。因“瓦”與“蟻”雷州方言諧音,得名“白蟻坑”。

        邁梅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鐘姓先祖從楊柑鎮(zhèn)九斗村遷來。因祖輩以賣煤為生,“賣煤”與“邁梅”雷州話諧音,得名邁梅村。

        甲田村,因農田土地肥沃得名。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陳姓始祖為避匪亂,從雷州附城鎮(zhèn)山柑村遷來。

        茶園村,也稱“竹園村”,清嘉慶十年(1805年),黃姓始祖黃庭清從雷州城角仔村遷來。

        【曲港村委會】

        曲港圩,1936年形成,原名曲港埠,是小集圩。企水堵海前,南邊為天然海灣港,適宜船舶運輸、停泊,貨物在此交易,吸引各地商人定居。集圩衰落及地域狹窄后,部分姓氏遷出。現(xiàn)居住陳、黃等22個姓氏,多為各地來做生意定居的居民。

        合城村,傳說古時玉帝欲在此建城,派神兵神將籌備,因土地公不滿未提前告知,假裝雄雞啼鳴,致建城失敗,故而得名。始建于明朝建文年間,開基始祖陳鑒為明朝洪武歲進士,從福建莆田到雷州任儒學教諭正堂,期滿后帶子女先居雷州紀家新安村,后遷合城村,全村純?yōu)殛愋铡?

        后掘村,陳鑒后代子孫從合城村分居形成。

        新安村,雷州刺史陳文玉子孫陳道岌公于元朝末期(約1315年)從雷州白沙鎮(zhèn)白院村遷來,初名升安村。明朝建文期間,陳鑒也曾居此,后遷合城村,現(xiàn)仍有其部分子孫居住?,F(xiàn)陳、周、徐、鐘四姓居住,陳姓居多。周姓從本鎮(zhèn)北仔上周宅村遷來,徐姓于民國期間(約1940年)從本鎮(zhèn)潭杰邁本胡村遷來,鐘姓從本鎮(zhèn)林西白草塘村遷來。

        后灣村,曾用名永興村,因村后嶺北邊呈月形彎曲得名。陳、黃兩姓世居,陳鑒第13世子孫陳王馨于清初從合城村遷此,黃姓祖先黃基公于1716年從新村遷來。

        下田村,陳鑒長房、三房子孫從新安村分居形成,全村純?yōu)殛愋铡?

        石井東村,據(jù)余姓族譜,北宋時,余姓始祖余志顯從福建興化府黃石鄉(xiāng)遷來,為溯源,以黃石之鄉(xiāng)、大井之字取名石井村。因余、陳二姓共居,余姓居村東,解放后更名石井東村。

        石井北村,傳說先祖定居挖井時,多處遇石層,打穿后成井,故名石井村。余、陳二姓共居,余姓居村東,解放后陳姓居村北,更名石井北村。該村為陳鑒后裔,四世祖陳肇基于明朝建文期間從新安村遷來,全村純陳姓。石井村名由來,兩村說法不同,待考。

        新村,清朝中期,黃姓始祖遷來,后各黃氏陸續(xù)遷入形成村落,得名新村。1716年,有后代遷出潭杰村定居,全村黃姓。

        太良村,曾用名大園村,清朝中葉(約1670年),始祖陳權從雷州附城鎮(zhèn)山柑子村遷來,陳姓世居。

        【曲溪村委會】

        曲溪村,始建于清朝末期,村民從河源市龍川縣石筍村遷來,因靠溪流得名。世居鄒、吳等姓,鄒氏為大姓。

        曲溪尾村,王氏居住,據(jù)《王氏族譜》,源自中原,自泉州遷居雷州。始祖在亂世被賊匪追殺,在此定居。因居曲溪溪流尾部得名。

        曾家坡村,始建于清朝末期,從河源市和平縣移入。據(jù)《葉氏族譜》,葉維宣公為入雷始祖。

        東家內村,柯、吳兩姓為主。據(jù)族譜,明朝洪武年間從福建莆田遷廣東,經發(fā)展分居,最終在此定居。雍正前,原名陳家村,后改東家內村。

        東家外村,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吳姓村民為主。據(jù)《吳氏族譜》,明朝洪武年間從福建莆田遷廣東,經發(fā)展分支,部分吳氏族人從北和鎮(zhèn)平步村遷來定居,原名東家村。傳說原住陳姓,清朝雍正時衰敗遷走,東家內村吳心齊祖公遷入,改名東家外村,與東家內村相對。

        楓樹塘村,始建于1208年,據(jù)《徐氏族譜》,徐氏云祖為開基祖公,從福建莆田遷來。原叫老敬仔村,民國時改楓樹塘村。世居徐、葉等姓,徐氏先居,民國時,葉、劉從大鑒村遷來,陳氏從北仔村遷來。

        鐘宅村,始建于1610年,鐘姓世居,從廣東新會石崗外經吳川久有村遷來聚居,原取名“大鑒湖”,后改“鐘宅村”。

        【沙口村委會】

        沙口村,祖先廖六三公(官名廖名夫),原籍福建省福清縣,元末奉旨入雷鎮(zhèn)守樂民城等地,去世后,其子廖茂苑守父墓,未回原籍,入雷州府遂溪縣八都一圖九甲民籍,卜居樂民城南門外廖處下。他生四子,長子廖杞移居上郎村,次子廖淵移居包金村,第三子移居舊宅場,后卜居沙口村。村曾用名海涌、掘肚、英喬等,始建于1375-1380年間,由廖名夫之三孫長居形成村落,主要居民為廖、蔣兩姓。

        【上郎村委會】

        上郎村,黃、李兩姓居住,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開村始祖黃天賜原住遂溪縣第八都恬神村二房,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子黃玉昆及三房黃中孚正式遷入定居,隨后李姓從雷州邦塘村遷入。村名最初為石鑼村(雷州方言),因遷居初聞鑼聲而定,后覺俗氣改“上朗”,康熙年間又名“莊榮”,傳雷三帥寶爐擇址飛來獻名。現(xiàn)名“上郎”,因“雷州九口鑼,該村鑼最響”,且雷州方言鑼與郎同音而定。

        最好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初因村西北圓形低洼田,名圓田村。后因村東南溪頭兩眼清泉,為農田灌溉帶來充沛水量,更名水好村,后因“水”與“最”諧音,演變成最好村。由李、劉等8個姓氏組成,李姓最先遷來,其余7姓陸續(xù)遷入。

        羅利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村名起源無記載與遺傳。主要姓氏有鐘、周等,鐘姓為第一大姓。據(jù)《鐘氏族譜》,鐘姓居村始祖清嘉慶年從廣東鶴山遷來;周姓居村始祖清朝中期從紀家鎮(zhèn)周家村遷至;蔡姓居村始祖清朝中期從客路搬來,其他姓氏在清朝末期或民國初期陸續(xù)遷至。

        安祿村,曾用名下六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據(jù)《座氏入雷始祖廖三公族譜》,由河頭鎮(zhèn)雙村座氏四房十二世祖座寅二公(郡庠生)分支而來。他娶上郎村女子,生四子皆中功名,遂命名安祿村。因地形像盤仔,流傳上有郎,下有六,故得“下六”之名。

        刺仔坑村,戴氏世居,始祖戴立朝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從廉江遷此。因耕地多為坑田,且為防賊,村周種滿刺叢,故名。

        定宅村,原名督靈村,后為求安穩(wěn)生活,改名定宅村。據(jù)族譜,先祖黃勝朝與子黃承才及孫黃金龍、金鳳從秋頭分下,在紀家鎮(zhèn)洋尾村做生意定居。其中黃金龍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到定宅村定居,生黃世文、黃世武。黃世武后人分居于遂溪縣樂民圩等地,黃世文后人留居定宅村。

        后坑尾村,建村始祖黃玉裕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隨黃玉昆從恬神村遷至上郎,其子黃嘉資后遷于后坑尾村定居。因居上郎村后,耕坑田,故名。

        【雙石村委會】

        雙石西村,傳說村前東南有兩塊奇形大石,村民居其西,故名。由蔡、陳、林三姓在不同時間遷居形成。1611年,蔡姓從雷州紀家鎮(zhèn)茶龍村遷來;1666年,陳姓從雷州松竹鎮(zhèn)龍馬來;1526年,林姓從雷州南興鎮(zhèn)東林村遷至。

        雙石東村,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黃氏始祖從福建莆田先遷至雷州楊家北勞,1876年從楊家北勞遷至此。

        大鑒村,始建于乾隆年間,劉姓世居。清朝乾隆年間,因兵荒馬亂、生活貧困,劉姓從福建莆田遷居至此形成村落。

        茶龍村,始祖蔡生從福建莆田游學至雷陽,明朝永樂年間定居楊家鎮(zhèn)倜儻村,約100年后遷居茶笈村。1930年左右,因時局動蕩,村民逐漸遷徙,1942年聚居茶龍村。

        石尾村,同姓兩族陳氏,第一族于1566年由遂溪縣城月鎮(zhèn)本立村遷至雙石石尾村;第二族于1612年由雷州市楊家安苗村遷至。

        洋寮村,始建于1211年,唐、車兩姓聚居。唐姓祖先從雷州市楊家鎮(zhèn)官塘村遷至雙石東村,解放后遷到雙石下村(原村名);車姓遷來時間無考,祖先向唐姓購地,搭棚放羊為生,為不忘歷史,將雙石下村改名洋寮村。

        下村仔村,徐姓世居,清朝(1654年)從福建莆田遷廣東遂溪,分居后從遂溪城遷??悼h紀家鎮(zhèn)雙石村委會下村仔村。

        黃機塘村,始建于1816年,先人從紀家鎮(zhèn)后塘村遷來,因村前水塘旁種黃機樹得名。

        【雙水村委會】

        雙水東村,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林、何、黃三姓定居,林姓人口較多。1816年,林姓祖先林天成從楊家安苗村遷來;1771年,何姓始祖何一明從楊家調偵村遷入;1916年,黃姓先祖黃文元從遂溪太平鎮(zhèn)平衡村遷入。

        雙水西村,明朝1610年,先祖陳汝孟從本鎮(zhèn)合城村遷此定居。

        田園村,又稱“雷歌村”,因先民愛唱雷州“姑娘歌”得名。符姓世居,始建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始祖符應祥從江洪遷來。明末,符妙真(道號)為雷歌發(fā)起人,現(xiàn)存九首雷歌為其出家前作品。符氏后代有12位姑娘歌文化傳承人,始祖符應祥是符妙真侄子,為第二代傳承人。清末符大南、民國符妃五等也是有名傳承人,留下寶貴雷歌文化遺產。

        坡心村,明末清初,李姓始祖李永昌從遂溪縣古和村遷來。因位于坡門東坡村、坡南村、林西西坡村、北坡村中間,故名。清朝中期,張姓祖先黃氏帶二子清末來此居??;龐姓同時遷入;清末劉姓始祖劉二公(水好二)遷來;龐姓后期遷出,現(xiàn)李、劉、張三姓居住。

        雙溪村,清康熙年,陳姓祖公陳圣調從遂溪縣樂民鎮(zhèn)西里村遷坡心上村居住,1973年從坡心上村分居至此。因村左右有兩條小溪合流,故名。(現(xiàn)坡心上村已無行政村名)

        坡征塘村,因村前后各有一口池塘得名。胡、龐、鄭三姓居住,1730年,胡姓先祖胡彰武從本鎮(zhèn)官長村遷來;龐姓始祖龐殿明從遂溪縣烏塘鎮(zhèn)九古塘村遷來;鄭姓鄭國舉從湛江市官渡村遷來。

        必潭村,始建于明朝,始祖馮恭信因饑荒從南興鎮(zhèn)夏初村遷此。因村前有潭,故名,馮姓世居。

        必譚灣村,建于清朝雍正初年,1820年,先祖梁漢霄公從林西村遷來。因上村名必潭村,村前有深潭,故名。梁、陳兩姓居住,梁姓居多。陳姓陳成珠于清朝康熙年間從唐家鎮(zhèn)下陳村遷來。1976年,12戶梁姓分居至必潭灣堰頭仔,形成新村落,取名康龍村。

        后尾塘村,林、何兩姓居住。1916年,林姓祖公林漢華從遂溪河頭鎮(zhèn)后溪村遷至;1917年,何姓祖何明武從遂溪姑寮遷來。因村前有清泉小溪,村后有干涸運河和水塘,故名。

        鴨足塘村,因村前后有塘得名。阮、殷、梁三姓居住,1666年,阮姓祖先阮才信從湛江市坡頭區(qū)東塘尾村遷來;同年,殷姓祖公殷四從遂溪縣黃略鎮(zhèn)殷屋村遷來;清朝約1898年,梁姓祖公梁仕任從必譚灣村遷來。

        雞弄田村,因村四周灌木多,田野小生物多,是候鳥覓食地,“雞弄”為雷語方言中一種鷸鳥,故名。陳、韓、郭三姓居住,清朝嘉慶二十四年,陳姓祖先陳繼良從遂溪縣河頭鎮(zhèn)木頭洋村遷來;1715年,韓姓祖公韓期瑜從吳川縣黃村遷來;1720年,郭姓祖公郭有用于從??悼h圍實村遷來。

        南羅仔村,雷姓居住。民國時期(1936年),因災荒,雷姓雷其高兄弟從楊家鎮(zhèn)南羅村來此開墾定居,為紀念祖先,取名南羅仔村。

        田寮村,周、韓兩姓居住。1916年,周姓從本鎮(zhèn)周家村遷來;同年,韓姓從本鎮(zhèn)紀家村委會楓樹塘村遷來。

        下墩村,郭、林兩姓世居。1720年,郭有用于從楊家鎮(zhèn)國實村遷來,因村前有墩得名。1949年,林姓祖公林天成從楊家鎮(zhèn)安苗村遷來。

        新村,黃、溫兩姓居住。1973年,從雙水村委會坡心上村遷出建村(現(xiàn)坡心上村已無村名),故名。

        【潭杰村委會】

        潭杰村,始建于1716年,世居黃、周等姓。黃姓先祖黃肇基從廉江根竹村遷紀家鎮(zhèn)草莉園村后,子孫于1716年率先遷此。盧姓先人盧廣用從太平鎮(zhèn)東岸村遷來,隨后周、陳等姓相繼從異地遷來聚居。曾用名“天平村”,后因村西北和村南被龍卷風卷出4口深潭,改名“潭杰村”。

        錦盤仔村,始建于清康熙時期,符、李姓世居。據(jù)《吳川三柏李氏族譜·雷州錦盤仔李氏仕芬公支譜》,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姓先人李承華等從客路鎮(zhèn)竹根村遷此定居。據(jù)《符氏族譜》,明洪武年間,符氏先人從福建莆田遷入廣東,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符公爵帶6個兒子從企水鎮(zhèn)特朗村來此同居。曾用名昌隆村,因與錦盤村相鄰,后改現(xiàn)名。

        邁本胡舊村,據(jù)《胡氏云祖公族譜》,明朝初期,胡氏先人從福建遷廣東南海,后從南海八角井頭村遷紀家官長村。因官長村人多地少,部分先民遷紀家邁特灣胡村。1795年,胡正理從邁特灣胡村遷此,因近邁本陳村,取名邁本胡村。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修建曲溪水庫成水浸區(qū),部分村民在政府安排支持下,搬至村東溪流東岸建新村,本村改名邁本胡舊村。

        邁本胡新村,與邁本胡舊村同宗,原同居邁本胡村。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修建曲溪水庫被浸,1975年,部分村民在政府安排支持下,于舊村東部建新村,與舊村隔溪相望,取名邁本胡新村。

        【紀家糖廠社區(qū)】

        2005年成立,主要對象為原廣東省地方國營紀家糖廠職工及其家屬。

        【恬神村委會】

        恬神村,由始祖黃梓福、黃詒謀遷居發(fā)展形成。據(jù)黃梓福族譜,北宋仁宗十三年(約1100年前),黃梓福從福建省莆田縣馬嘶村遷此長期居住。據(jù)黃詒謀族譜,明朝洪武年間(約1385年),黃詒謀從福建省莆田縣遷來。主要居民為黃姓,坎頭有14戶龐姓。

        舊塘村,曾用名舊宅場村,肖、黃姓聚居。黃姓從恬神村分居,1780年,肖姓從本鎮(zhèn)后郎村遷來。

        傲坡村,先祖在荒坡開辦熬(蒸)酒點,因雷州音熬與傲同音得名。

        坎頭村,在恬神村委會西邊,與辜宅村相連。

        漁塘村,在恬神村委會東南邊,與羅靈村委會刺墩村接壤。

        北仔塘村,在恬神村委會東北邊,與舊塘村連接。

        堿尾村,在恬神村委會東邊,與鹽灶仔村委會田寮宅村比鄰。

        海仔村,黃、周兩姓聚居,黃姓為恬神村村民,周姓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本鎮(zhèn)瓊灣村遷來。因1985年、1996年、2007年三次強臺風、海潮、洪水襲擊,村民全部遷出。

        ?;ù澹挥谔裆翊逦瘯鬟?千米處,接近恬神鹽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從恬神村遷來,因1985年、1996年兩次強臺風、海潮、洪水襲擊,村民全部撤回恬神村居住。

        【文園村委會】

        文園村,據(jù)考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始祖陳有淋與有浙、有泮三人從惠州府和平縣林寨遷來雷州,開辟文園奠基創(chuàng)業(yè)。

        石山嶺村,祖先為福建龍溪縣馬屎巷人,先祖莫興公為元朝進士、都察院左都御史,1316年因直諫被貶為廣東省雷州府衛(wèi),家居雷城西,后移居白沙黎郭村。因人口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艱難,九世祖莫鳳騰于明末(約1620年)從白沙黎郭村移居文園村委會南邊石山嶺村定居,距今400多年。

        望居樂村,俗名芝麻麓(雷州音),因村民曾在此種芝麻,望居樂與芝麻麓同音而更名。清朝康熙年間(1716年),先祖陳元坤從文園村分居于此。

        草尾村,因草木茂密、蝗蟲(雷語草猛)多,原名草猛尾村,簡稱草尾村。陳姓居住,先祖從湛江市坡頭區(qū)響水涌村遷至紀家村委會紀家內村,明末始祖陳文哲從紀家村委會內村遷來。1881年后,有后代分支遷居雷州市紀家鎮(zhèn)羅樹園村、海康縣唐家鎮(zhèn)唐家村?,F(xiàn)陳、劉、馮三姓世居。

        民興村,解放后,由趙、劉、馮姓搬遷組合成定居村莊。解放前此地荒涼,傳說早期唐、林、馮姓曾居住,因土匪干擾,林、唐姓遷出,現(xiàn)馮姓也不多。

        銅鐵村,又名豐盈村,清朝乾隆期間,始祖張鴻學攜家眷從企水鎮(zhèn)銅鐵村遷來形成村落,為不忘祖居地而取名,張姓世居。

        田洋村,從白沙鎮(zhèn)東嶺村分居而來,清朝中后期,莫并弟公遷居田洋村,因村四周皆田園耕地得名,莫姓居住。

        新宅村,始建于1900年,由伍、周等6個姓氏居住。伍姓從下塘村遷來;1900年,周姓周來福從本鎮(zhèn)北仔村委會上周宅村遷來;解放初期,黃姓從上郎村委會后坑尾村遷來;吳姓從鋪仔村遷來后全部遷出;李姓從唐家鎮(zhèn)軍營布郎村遷來;解放初期,莫姓莫元離從羅感村遷來。原取名新田洋村,解放后更名新宅村。

        錐仔村,原名水仔村,因村前小溪得名,后因雷州方言水仔、錐仔同音,稱錐仔村至今,系雷州市移民村莊。明朝約1543年,陳姓居住,后因癌疫全部遷走。約1593年,馮、韓、林三姓重建村莊,清朝時,馮、林姓遷出,蔡姓遷入定居。

        調樹村,別名新興村,清朝康熙年間,蔡姓先祖從福建省莆田南下遷居茶龍水央塘村,1575年,始祖蔡茂義、茂善從紀家茶龍水央塘村遷此定居,全村蔡姓世居。

        村占村,又稱穿針村,柯姓從白沙官村遷來后移居唐家,莫姓從石山嶺村分居過來,現(xiàn)有莫姓居住。

        那安村,村名源于古越語,含義難考。傳說北宋時,祖先從福建莆田縣移民而來,原名邁馬木家莊,應為較早古村落,木姓世居。

        坡角園村,清朝時,唐姓始祖唐仲珪從楊家官塘村遷來。

        趙宅村,在村委會東北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趙姓始祖趙子辰、趙子炳兩兄弟從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林寨鎮(zhèn)嚴村遷來,原起名為青塘村,后以姓氏改為趙宅村。

        【吳宅村委會】

        吳宅村,村民姓氏多樣,祖先來自福建省莆田縣。其中莫姓1716年從徐聞縣錦和村遷入;鄭姓1836年從遂溪縣河頭鎮(zhèn)遷入;吳姓1586年從唐家鎮(zhèn)杜凌村遷入;陳姓從唐家鎮(zhèn)赤豆村遷入,時間不詳。

        瓊灣村,周姓世居,元朝初期從江西廬陵遷至廣東省遂溪縣英里社貓弄村,民國時期從本鎮(zhèn)大園村遷至現(xiàn)址。陳姓僅有一戶,1945年從遂溪縣河頭鎮(zhèn)吾良村隨母親遷居至此,子孫輩已申請遷回祖籍。

        辜宅村,辜姓世居,明朝時從雷州下井遷徙至此。鄧姓為第二大姓,明朝時從雷州橋頭村遷居于此。

        【先鋒村委會】

        南邊尾村,也稱“塘風萍村”,始建于清朝,楊、陳等姓世居。據(jù)楊氏族譜,楊氏始祖楊天養(yǎng)清朝時從紀家鎮(zhèn)蛋場村遷教堂村南邊,得名南邊尾村。陳氏始祖從紀家鎮(zhèn)坡門村委會秋灣村,經先鋒村委會北界陳村、北山村,遷至南邊尾村。周氏原籍江西虛陵,四世祖王公蔓居宮田北邊尾,九世祖始達攜妻到雷州北仔周宅躬耕,后裔再遷至此。張、符姓始祖不詳。

        南邊寮村,也叫“南寮仔村”“南樓村”,始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廖、李等9姓世居。解放后土改時,正式定名南邊寮村。

        先鋒村,也叫“教堂村”“圣三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有38個姓氏。最早的涂姓,始祖于清朝早期從客路水對村遷下村,1902年遷教堂村,現(xiàn)有人口20人。林、符、胡姓始祖不詳。

        后六村,又名“安祿村”,始建于明萬歷時期,周姓世居。據(jù)《粵西盧陵周氏族譜》,始祖周復從江西盧陵任雷州府知路職,宋末元初棄官隱居湛江市官田村。三世祖遷周家村,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十二世祖周宗華從周家遷居后六村,部分子孫留此繁衍,部分遷往他處。民國時期,“安祿村”更名“后六村”至今。

        房高村,也叫“榜高村”“房高來村子”“后田村”。最早王姓居住,宋末逐漸遷離。清朝時,肖、周等姓相繼遷入。肖姓從紀家后郎村遷來;周姓從紀家龍坡后坑村遷來;黃姓從紀家北靈尾村遷來;陳姓從紀家林西村遷來;余姓從紀家上井村遷來;吳姓從紀家東家村遷來;鄭姓從遂溪港門坡田尾村遷來;楊姓從紀家圩遷來已歷3世;李姓從河頭安平村遷來已歷3世。因村有廣闊良田,初名“后田村”,1932年更名“榜高村”,后因“榜、房”讀音相近,習稱“房高村”。

        北界陳村,因村南有北界蔡村得名,陳姓世居,均為陳懂后裔。據(jù)《雙村族陳公族譜》,陳氏先祖陳懂籍福建莆田縣祿嶺鄉(xiāng),為北宋開國勛臣,曾任瓊州刺史17載。后攜長子廷秀、次子廷才,從象郡蠶村(今樂民鎮(zhèn)調神村西南嶺墓場之地),先后遷至邊西嶺、邊溪嶺居住。宋熙寧七年(1074年),四世祖色仁遷興廉村(今樂民城),宋熙寧九年(1076年),四世祖色義遷坑尾村。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房第十代裔孫貴館復回邊溪嶺,后遷北界定居。

        長風陳村,也叫“塘風陳村”,始建于清朝早期,距今360多年,陳姓世居,始祖陳滴源原住江洪鎮(zhèn)北里村,清朝早期遷此定居。

        塘風符村,也叫“長風符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始祖符白美、符白愛遷此定居。

        陽和村,多姓聚居,潘、蔡等8個姓氏世居。民國初期,社會動蕩,多姓為自保團聚。潘姓和周姓(周春杞)、黃氏(黃敬春)一家從“坡園村”遷此創(chuàng)業(yè);黃進貴從“葛園嶺”(對面嶺)遷來;蔡氏除蔡文豐等從“北界仔”、蔡獻英從“田寮村”遷來外,其余來自北界蔡村;陳姓除陳中古從北仔后村遷入外,其他來自北仔“邊坑仔”村;吳姓一支吳培福從“房高村”、吳學端從“自邁棚村”遷來;楊姓楊光海等從“十字坑村”遷來;胡姓胡世亨從教堂村遷來,共同形成“陽和村”。

        新宅仔村,又稱“新宅村”“新興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廬陵周氏十五世祖周之瑞從紀家周家遷本鎮(zhèn)瓊灣村,十六世祖周元伯、周元仲兩兄弟再遷新宅仔村。后有余氏遷居村北部,因兩村皆小且相鄰,統(tǒng)稱“新宅村”。周氏南遷后,與余姓分開,原“新興村”漸稱“新宅仔村”。

        新宅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余氏16世祖中技、中徽、中勉三兄弟從石井村遷此墾居創(chuàng)業(yè)。

        下村仔村,也叫“新興村”“先鋒下村”,有10多個姓氏。陳姓為第一大姓,明朝初期從福建省莆田祿嶺鄉(xiāng)遷來;盧姓為第二大姓,清末從麻章太平鎮(zhèn)東岸村遷來;吳姓為第三大姓,清末從遂溪縣江洪鎮(zhèn)麻坡村遷來墾居。盧姓安居后,龐、馮等姓相繼遷來。

        石尾村,因村上部山坡盛產鐵礦石,且位于坡尾,故名。

        沙郎坑村,原名叫“落龍坑村”,周姓世居。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周氏十六世祖周乾臣從周家村周族遷蛇頭地嶺腳下,后遷對面安居樂業(yè),取名落龍坑村(現(xiàn)沙朗坑村)。

        坡留村,也叫“坡樓村”“坑尾行村”“新仔村”“尾陽和村”,始建于清末,陳、龐等姓世居。解放初期,因外來人口遷入,取名新任村。因陳忠古(陳永培祖父)建大洋樓,當時稱此類樓房為陽和,解放后新政府命名尾陽和村。后坑尾行村向東南遷移建村,黃氏從大寮、宋氏從西牛坡、李姓從教堂遷來,集聚幾十戶100多人,復名坑尾行村。后宋氏遷回原地,現(xiàn)龐、黃、李氏居住。

        北界蔡村,蔡姓世居,史載蔡姓族人原居福建莆田縣馬屎村,先祖蔡鼎遷海康縣楊家鎮(zhèn)北界洋村,元朝1327年,裔孫蔡應旌、蔡應舉遷居此地,建立北界蔡村。

        梁四村,始建于明朝,周、陳等姓世居。原名梁四圩,因清末民初設集市,多姓聚居得名。明崇禎元年(1628年),周姓始祖從江西盧陵遷后六村,1930年遷本村。隨后陳、龐、廖姓陸續(xù)遷入繁衍。

        【鹽灶仔村委會】

        鹽灶仔村,未堵海前,村東為北部灣流入陸地的大海溝“后港溝”。陳姓系陳文玉第四十代子孫,明末清初,陳氏始祖陳元漢、陳元企從本鎮(zhèn)錦盤村遷來,用海水燒灶煮鹽自用或售賣,得名鹽灶仔村(曾用名鹽灶村,因唐家鎮(zhèn)已有鹽灶村而改名)。不久,黃姓同母異父兄弟隨母定居,許、鄧姓陸續(xù)遷來,形成村落。

        富源村,由鹽灶仔村分居村民于1983年搬遷此地形成。

        田豐村,曾用名田寮宅村,1804年,先祖從恬神村到此田埂搭寮棚居住,從事農田勞作,逐步發(fā)展形成,黃姓世居。

        【鎮(zhèn)中社區(qū)】

        鎮(zhèn)中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成立于1990年10月,居民來自周邊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及居委會,如遂溪籍的城月、河頭、江洪、港門;雷州籍的楊家、唐家、企水;本鎮(zhèn)各自然村農民;還有來建房定居或租房居住的小商販。

        【周家村委會】

        周家村,據(jù)《粵西廬陵周公族譜》及相關史料,宋德祐元年(1275年),周復隨大軍南下抗元,任雷州知路。宋滅元興,周復棄官,于遂溪縣調豐周宅園村(今遂溪縣建新鎮(zhèn)土扎村)開基。明洪熙元年(1425年),周復第七世孫周良、周澤率支遷居周家村。

        蘇家村,曾用名羅家村和眾寧村,由蘇上、蘇灣、蘇下組成,后改稱蘇家村。南宋末期(1270年),羅姓居住,始祖羅海為南宋舉人(官職不明),撤職后流放至此定居。廖姓為遷入第二姓,宋末遷至包金村附近廖宅村,元朝遷入蘇家村下村。周姓為第三姓,是周復后裔。周復為南宋知府,因遼兵入侵,從江西廬陵率家人遷湛江市官田村。周復有兩子,長子周逢龍,次子周起龍。周逢龍后裔四世祖周夢蛇后裔周始達于元朝從官田村遷紀家鎮(zhèn)北仔周宅村,明朝時,周始達后裔第五世祖周續(xù)雍遷入蘇家村上村。周起龍后裔第三世祖周梅山于元朝從官田村遷周家村,明朝末期,周梅山后裔周其樸從周家村遷入蘇家下村。王姓為第四姓,王氏第一世祖王福能官居武信郎(六品),早年從江南?。ìF(xiàn)安徽省)鳳陽府鳳陽縣懷關村遷入北仔村委會北邊王村,后裔王世信從北邊王村遷入后山坑村,明朝初,王世信后裔十世祖王庭位從后山坑村遷入蘇家下村。

        房郎村,明朝后期(1593年),周商銘從楊家鎮(zhèn)錦坡村分居到曲港村委會新安村,后遷房郎村。

        角灣村,始祖周元英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左右從周家村分居至此。村有兩片洋田,村前叫“吳谷洋”,因吳姓曾在此耕種,周姓為紀念而名;村北叫“生鐵洋”,因田土堅硬得名。

        攬金村,主要姓氏為周姓。據(jù)周氏族譜,最早定居的是周旬先,1800年從周家村遷居,其余從周家遷居邁草山等地后再遷此聚居,因前人說此地屬金地,取名攬金村。

        大看村,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村始祖周五從周家村遷來。初期名多廉村,因村風淳樸受鄰村贊賞,后名大看村。

        草律村,始祖胡志泰于清朝嘉慶年間從官長村遷來定居,初名雙材村,后改草律村。

        參考資料:《湛江村莊簡史·雷州市卷》

        生活隨筆 2025-01-06 12:32:28 通過 手機 瀏覽(1561) 打印

        共有0條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