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在线视频a在线视频,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网站,国内精产品一二二三的区别,国产日韩精品91

    <s id="gmbiu"></s>

        <sup id="gmbiu"><thead id="gmbiu"><input id="gmbiu"></input></thead></sup>
        <strike id="gmbiu"></strike>

        管理員登陸

        雷州各鎮(zhèn)的村莊簡史及姓氏來源(松竹篇)

        松竹鎮(zhèn)位于城區(qū)西南6公里處的松溪與根竹兩村之間,因此得名。又因其圩設(shè)在山美曹宅村而又名山美圩。解放初期,松竹鎮(zhèn)境域?qū)儆诤?悼h第二區(qū)。1957年,改為松竹鄉(xiāng)。1958年,劃歸雷南縣先鋒公社。1961年,隸屬于南興區(qū),后屬南興公社。1979年1月,從南興公社分出,單獨(dú)設(shè)立松竹公社。1984年,改稱松竹區(qū)公所。1987年4月,改稱為松竹鎮(zhèn)。

        松竹鎮(zhèn)下轄八龍、北邊、川東、東角、東井、方家、劉宅、龍馬、馬鐵、山口、山美、山尾、松竹、塘仔、五坑、西山、西洋王等17個(gè)村委會(huì)和1個(gè)居委會(huì)。

        【八龍村委會(huì)】

        八龍村,舊稱半東井、半籠井、拔龍井、八龍井村,始建于宋朝。其地名有兩種說法:一稱該村地形似“八”字且為“龍脈”,故而得名“八龍”“拔龍”;二說始祖建村所挖水井很淺,形狀像半個(gè)竹籠,遂稱“半籠井”,后演變?yōu)椤鞍霒|井”“八龍井”。王姓世居于此,始祖王則忠原籍福建莆田縣,宋朝時(shí)任雷州巡檢使司,卸任后定居八龍村。八龍村原址在宅營村附近的盧筐園村,因幾百年后人丁不旺,清末舉村遷至村子?xùn)|面、鄰近洋田的現(xiàn)址。

        古里村,始建于明朝,王、周兩姓世居。王姓始祖從八龍村遷入,周姓從東井村遷居而來。

        宅營村,始建于明朝,初名“徐營坡”,后改為“宅營村”。建村始祖相傳為明朝雷州府總兵徐飛駐扎的營兵,徐氏帶兵移防后,蔡姓留居于此。蔡氏始祖蔡習(xí)信兄弟二人于1843年從唐家鎮(zhèn)沙坡村遷入。

        東園村,始建于南宋,韓、周、黃三姓聚居。韓氏始祖南宋末年來此居住,周氏始祖周政元朝中期自安仁知縣卸任后,先卜居企水賞村,再遷東園村并題命里坊之名曰“東園”,黃姓稍后自雷城調(diào)花遷入。1978年,周氏全族遷往大家尾村居住,韓氏僅余一戶,黃氏遂成村中大姓。

        沙坡屈村,因位于沙質(zhì)土坡且屈姓世居而得名,以別于鄰村“沙坡洋”。屈氏始祖相關(guān)信息不詳,據(jù)鄰村東井村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東井村鄉(xiāng)賢周德成曾調(diào)解沙坡屈村兄弟糾紛,由此推斷其始建時(shí)間應(yīng)不晚于元朝。

        大家尾村,又名“東園新村”,位于東井村委會(huì)的上村、沙坡楊村與八龍村委會(huì)的沙坡屈村交界地。此地原是東井上村的旱地“上坑尾”,后訛為“大家尾村”。始祖周政是宋朝宰相周必大后裔,元初任湖南安化縣知縣,期滿后先卜居企水賞村,再遷居?xùn)|園村。1978年,東園周氏舉族遷至此處建村安居。

        【北邊村委會(huì)】

        北邊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由廣東海康北和鎮(zhèn)朝陽村移至現(xiàn)址,主姓氏為鄧姓,始祖鄧仁奭。該村始祖與鄰近龍馬村委會(huì)橋頭村始祖是叔侄關(guān)系,因位于橋頭村北邊而取名北邊村。

        【川東村委會(huì)】

        川東村,始建于明朝,因先祖尋覓風(fēng)水寶地移居于此而形成。原名齋堂東村,后因部分村民從今洪江市吳川霞街遷來,遂改叫川東村。村民主要姓氏有曾、周、李、林姓,曾姓為第一大姓,曾氏始祖名偏,又名有蓬,于嘉靖十六年(1537)從廣東省??瞪蛱撩彺暹w于扶橋,再遷至此地。周姓為第二大姓,周氏九世始祖周達(dá)乾隆年間從??导o(jì)家周宅村遷移至此。李姓遷移情況不詳。

        東后村,始建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因先祖逃難南下聚居而成,村名由來不詳,曾用名齋堂后村。村民主要姓氏按人口多少分別為謝、陳、黃、李姓,皆于1659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至此。謝氏來雷時(shí)間不詳,始祖謝琨在今雷州市附城鎮(zhèn)榜山村安居,該村始祖謝起鰲從榜山遷至今址;陳氏始祖從白沙鎮(zhèn)白院井園陳文玉二房分居,第三十四世“十五公”陳應(yīng)于大明年間從井園村遷居今址;黃氏始祖克箴初居遂邑地,三世明德、明輝棄農(nóng)為商,再遷雷地定居今址;李氏始祖仕偉據(jù)傳由雷州邦塘遷居于今址。

        東角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南遷移民聚居形成,原名東閣村,因諧音改為東角村。村民主要姓氏有曾、黃、楊、陳、伍、洪姓,曾姓為第一大姓,1700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至今址,黃、楊姓分別于1710年、1715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至此。

        【東井村委會(huì)】

        東井村,原名叫“根竹義村”,古屬??悼h第五都調(diào)排社,寓意子孫如竹子般正氣。明正統(tǒng)元年(1436),村賢周四開挖水井時(shí)發(fā)現(xiàn)刻有“東井”二字的石板,經(jīng)村民商議,村名遂改為東井村。東井村最早居住的有洪氏、陳氏、顏氏、徐氏、戴氏5個(gè)家族,周氏最后遷入。洪氏原居?xùn)|井小學(xué)后面的洪屋井,顏氏原居周古屋,洪、顏、徐氏因人口稀少陸續(xù)遷往他村,戴氏原居上村,后因人口稀缺遷居雷城。如今東井村僅周、陳兩姓居住。周國柱是東井村周氏開基始祖,宋朝末年(約 1200)從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出仕入雷并擇地而居。陳氏在東井上村居住,始祖弘基原系福建莆田人,唐憲宗元和八年(813)任海南文昌縣縣令,任期滿后在雷城西北安居,北宋末年其后代陳堯殯舉家遷居?xùn)|井村,有900多年歷史。

        沙坡村,楊姓世居。其祖先楊福俞原籍福建莆田縣珠璣巷,后遷入?yún)谴ㄊ泻髁蘸笊酱?,明朝后期由遂溪縣文車村遷入,始祖楊仕友。因村莊選址于荒坡且土壤為砂質(zhì)地,故名“沙坡楊”村,與鄰村“沙坡屈”村相區(qū)別。

        南亭村,林姓與鐘姓共居。林氏最早搬遷至此,始祖林扶從雷城鎮(zhèn)南亭街遷居而來,為紀(jì)念遷居歷史,取名“南亭”。林氏有十幾戶村民曾遷居外地,后因建設(shè)東吳水庫響應(yīng)政府號(hào)召回遷。鐘氏始祖不詳。

        【方家村委會(huì)】

        方家村,始建于北宋(994),因盜寇侵?jǐn)_,朝廷任楊維新為軍事領(lǐng)導(dǎo)從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到雷州指揮防御,卸任后因返籍路途遙遠(yuǎn)便在此居住建村。楊氏始祖認(rèn)為此處風(fēng)水佳,子孫可發(fā)展至千家萬戶,故取村名為方家村,曾用名仙安村,主要姓氏為楊姓。

        后黃村,始建于清朝,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從廣西遷移至廣東雷州,后遷至今址。因村后嶺高、黃土雄厚,寓意土能生金,取名后黃村,曾用名后圍村,別名新安村。

        老園村,始建于宋朝,始祖陳懂,主要姓氏為陳姓,明朝從福建莆田縣遷移至廣東雷州,后遷至今址。

        南坑陳村,因祖輩遷移至南坑村附近定居生活而成,村民主要姓陳,遂取名南坑陳村,遷移時(shí)間不詳。

        南坑梁村,始建于清朝,因祖輩遷移至南坑村附近定居生活而形成,村民主要姓梁,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從外地遷移至此。

        南坑上村,主要姓氏為盧姓,始建于清朝,始祖盧柄權(quán)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從高州府電白縣平湖里村遷移至外園村,后移居南坑村。因從大園村(現(xiàn)外園大村)分村至南坑村后,南坑村又分村為上、下村。

        坡仔村,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從福建莆田遷移至??悼h,后從??悼h遷移今址,始建年代不詳,因歷史上人口遷移而形成,主要姓氏有莊姓、銀姓和李姓,莊姓始祖莊明盛。

        外園大村,主要姓氏為盧姓,始建于清朝,因祖輩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從高州府電白縣平湖里村遷移至此定居生活而形成,因外園村分村而取名為外園大村和外園小村。

        【劉宅村委會(huì)】

        劉宅村,因靠近南渡河堤且村落被南渡河環(huán)抱,初名懷堤村,后因劉氏人口居多,民國后改名為西洋劉宅村,簡稱劉宅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劉姓明末清初從遂溪縣太平鎮(zhèn)黃村遷移至現(xiàn)址,主要姓氏有劉、張、周姓。

        登甲步村,原稱何宅村,后改名登甲步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因分村而形成,主要姓氏為何姓,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從廣東海康白沙瑚村移至現(xiàn)址。

        東甲步上村,始建于明景泰年間,因分村而形成,主要姓氏有林、張兩姓。林姓為第一大姓,北宋年間從福建莆田馬洋鄉(xiāng)遷至廣東惠州惠東縣,南宋時(shí)遷入雷州,初住雷城曲街,后移居南興東林村,明永樂年間遷移到白沙鎮(zhèn)溪頭村,明景泰年間遷至本地安居。張姓于清末從附城鎮(zhèn)卜禮村遷移至此。

        東甲步下村,始建于明景泰年間,據(jù)記載,因該村始祖林志士購買田地多在溪南,擇近而居形成此村。該村坐落于西洋平原,北面瀕臨南渡河,主要姓氏為林姓。明景泰年間,裔孫林志士從白沙鎮(zhèn)溪頭村遷至今址安居。

        港尾新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由南移村民聚居而成。因村莊建于南渡河支流松竹河之畔,古時(shí)為港埠,且建村時(shí)間晚于港尾村,故命名為“港尾新村”,主要姓氏有王、徐兩姓。王姓為第一大姓,其先祖于清康熙年間自廉江橫山鎮(zhèn)乾案村遷至本地安居,徐姓先祖于1941年從客路鎮(zhèn)隨其母改嫁而來。

        港尾村,因村址在雷州市南渡河一條支流的尾端而得名,曾用名為清井村,別名為懷堤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因村民祖先遷移至此繁衍而形成村?,F(xiàn)村于1976年從老村搬至新村,主要姓氏有王、蔡、陳姓。王姓祖先從今附城鎮(zhèn)卜里村遷移到今附城鎮(zhèn)東門南,約300年前又從東門南遷移到今址;蔡姓在清朝時(shí)期從今白沙鎮(zhèn)塘頭村遷移到今址;陳姓60年前從家井尾村隨母遷移到今址。

        王新村,始建于1940年,王姓遷居到此新建村莊,取名王新村,主要姓氏只有王姓。兩支王姓祖先在1940年分別從今白沙鎮(zhèn)官茂村及楊家鎮(zhèn)王排村遷移到今址,始祖分別為王景光、王景。

        【龍馬村委會(huì)】

        該村委會(huì)的龍馬村、龍馬上村、后塘村、排樓村等4個(gè)自然村均為同族陳氏兄弟。

        龍馬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因人口遷入而形成,主要姓氏為陳氏。清康熙年間,始祖陳端甫自龍崛村遷至今址開基立業(yè)。

        龍馬上村,始建于清朝,始祖陳王庭,原居龍馬村,后分村遷至今址,取名龍馬上村。

        后塘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始祖陳王庭和陳文貴,從今雷州市楊家鎮(zhèn)龍掘村遷入今松竹鎮(zhèn)龍馬村,再遷至今址。因村前邊有一口大池塘而取名為大塘村,別名長安村。

        排樓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始祖陳明弼,從今雷城火炭坡遷至今址。因村后有一位明朝殿前將軍的墳?zāi)古品唬嗜∶艠谴?,村附近有排樓水庫?/p>

        橋頭村,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因人口遷移從今雷州市企水鎮(zhèn)烏黎村遷至今址,世居村民為鄧氏?!逗?悼h續(xù)志》記載,橋頭村在清朝時(shí)與津云渡口相連,又名龍馬港,津云渡口經(jīng)村中道路與鄉(xiāng)、縣路相連,渡口路旁現(xiàn)存有清朝石碑記載,因而取名橋頭村,曾用名字叫調(diào)賢村。

        塘南村,始建于明朝中期,因人口遷入而形成。村莊原建于一口池塘的南面,故取名塘南村,主要姓氏為李姓。該村始祖李振揚(yáng)于明朝中期從湛江東海東簡鎮(zhèn)龍好村遷至今松竹鎮(zhèn)塘南村,為塘南開基創(chuàng)業(yè)之始祖。

        【馬鐵村委會(huì)】

        大馬鐵村,因原有馬、肖兩姓而取名馬鐵村,始建于1399年,主要姓氏為肖姓,1399年從廉江石城大塘村遷移至現(xiàn)址?,F(xiàn)村部分村民于 1980 年搬遷至村的東面排坊嶺(又名牌坊嶺)建立馬鐵新村。

        馬鐵仔村,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大馬鐵村分村而形成,主要姓氏有肖、陳兩姓。肖姓為第一大姓,明正德十三年(1518)從大馬鐵村遷至今址,陳姓從麻章區(qū)太平鎮(zhèn)遷入,具體年代不詳。

        坡膽上村,因村四周山坡環(huán)繞,坐落于山坡中間而取名坡膽村,始建于1894年。張姓先祖小時(shí)候給姐姐、姐夫(坡膽村原姚姓村民)放牛,長大后在此成家立業(yè)形成村落,現(xiàn)主要姓氏是張姓。明朝從今雷州市附城鎮(zhèn)卜札村遷移到今松竹鎮(zhèn)咸頭村,1776年從咸頭遷移到今址。

        坡膽下村,因村四周山坡環(huán)繞,坐落于山坡中間而取名坡膽村,原名源興村,始建于1573年。因生活拮據(jù),始祖姚柏石離開故土來此落地生根形成村落,主要姓氏為姚姓,1537年從楊家大房村遷移到今址。

        東坡村,因東邊有個(gè)坡嶺而取名東坡村,曾用名為永平村,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原村人多地少,該村先祖莊時(shí)通遷移至此繁衍形成村落,主要姓氏是莊姓,1686年由今松竹坡仔村遷移到今址。

        梁宅坡村,始建于乾隆年間,因分村遷居而形成。因梁姓先祖遷來時(shí)村址是一片坡地而取名梁宅坡村,曾用名永平村,村民均為梁姓,由松竹馬鐵仔村遷移至此,具體遷移時(shí)間不詳。

        路頭村,從大馬鐵村搬遷至今址,村民仍回村租種祖公田,因當(dāng)時(shí)無村道,為方便往來耕種而開發(fā)道路,故取村名路頭村,曾用名云路頭村,別名牛路頭村,始建于1756年,因分村而形成,主要姓氏有肖、袁兩姓。肖姓為第一大姓,1750年從馬鐵村遷移至現(xiàn)址,袁姓 1906年從??邓芍裎魃酱暹w移至現(xiàn)址。

        師上村,原名陳師上村,因建在陳師山上面而取名師上村,道士作法時(shí)稱此村為永平村,村民入戶籍時(shí)村名為師上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因祖先從諫從師下村搬出擇地而居,子孫繁衍形成村落,主要姓氏是王姓,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從師下村遷移到今址。

        師下村,原名陳師下村,因建在陳師嶺腳下而取名師下村,道士作法時(shí)稱此村為永平村,村民入戶籍時(shí)村名為師下村,始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因村民祖先搬來此居住形成村落,主要姓氏只有王姓。師下村開基祖王昶任高州府儒學(xué)正堂,居石城(今廉江市)乾案,明朝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王姓祖先由乾案宗塘村遷徙雷邑(今雷州市),分別住雷州市黃排村與陳師下村。

        蘇奈村,始建清康熙年間,由分村而形成,為陳姓世居。清康熙中葉,該村開基祖從遂溪縣仙塘村遷至創(chuàng)基立業(yè),后昆綿延,迄今達(dá) 300 余年。

        調(diào)龍坑村,因村民來自不同地方,為圖吉利激勵(lì)村民而取名調(diào)龍坑村,曾用村名條蘭坑村,始建于1736年,因人口遷入而形成,主要姓氏有陳、馮、張三大姓。陳姓有3支源流:其一從附城鎮(zhèn)山柑村遷移至現(xiàn)址,遷移時(shí)間不詳;其二從雷州蘇奈村遷移至現(xiàn)址,時(shí)間不詳;其三從老園村遷移至現(xiàn)址,時(shí)間不詳。馮姓從雷州夏初村遷移至現(xiàn)址,時(shí)間不詳,張姓源流不詳。

        【山口村委會(huì)】

        山口村,坐南向北,地勢低洼,有南山坑水庫、牛姆坑水庫、溪坑尾水庫流經(jīng)。因位于山崖下且處于山口處而得名,曾用名為仙安村,始建于元朝。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該村始祖游八四為避戰(zhàn)亂,從福建莆田遷至廣東雷州,主要姓氏為游姓。

        北沙仔村,北宋淳化五年(994),來雷始祖楊維新奉命來雷州為官,抵御寇盜,捍衛(wèi)邊疆,原居方家村,生有 6 子,第六子生有 7 男,其二男后遷至此地定居,為該村開基始祖,具體時(shí)間不詳。因村位于小山丘上,村民認(rèn)為風(fēng)水好,且始祖期望子孫后代發(fā)財(cái),取雷州話“發(fā)干子”的諧音“北沙仔”為村名。現(xiàn)村于 1965 年在原村兩邊擴(kuò)建新村,主要姓氏有楊姓、游姓。

        后尾仕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由今雷州市山口村分村而形成,曾用名“上村”,后因祖先期望子孫飛黃騰達(dá)而改名為“后尾仕村”,唯一姓氏為游氏。

        咸頭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官姓第十四世祖法顯,因原住地今雷城曲街人口較多而遷至此地居住,為該村開基始祖。因“咸”字有“都、全”之意,“咸頭”寓意所有人出人頭地,村民希望后代享福、平安康順且發(fā)家致富,故命名為“咸頭村”,主要姓氏有陳姓、官姓、張姓和黃姓。

        【山美村委會(huì)】

        曹宅村,曾用名山門曹宅,別名那合村,始建于嘉靖十三年(1534),由歷史上分村形成。嘉靖十三年(1534)曹斌從當(dāng)時(shí)的雷州府??悼h曹家村遷至雷州府??悼h調(diào)賢社山門村,主要姓氏是曹姓。

        巷頭村,曾用名福陶村,始建于明朝正統(tǒng)丙辰年(1436),因歷史上分村而形成。始祖吳致淵于明朝永樂甲申年遷至雷州府,于1436年遷至今址。1985年,在距離原村址500米處開發(fā)了新村場,主要姓氏為吳姓。

        柯宅村,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間(1343),早于宋朝淳祐八年(1248)從福建莆田縣遷移至廣東雷州府??悼h扶柳村,后因遠(yuǎn)祖尋覓適宜耕種和生活的田園而遷徙至此定居生活,因村前田洋寬敞,村后山嶺秀麗,柯氏族人長年居住而取名為柯宅村,主要姓氏有柯姓、吳姓、方姓,柯姓為第一大姓。

        后廠村,始建時(shí)間不詳,1413年從??禆|坡村遷移至今松竹鎮(zhèn)山美吳宅村,后從吳宅村分村遷至今址。因村前是田洋,村后是港溪與山嶺,船只常運(yùn)輸杉木到本村而取名杉廠村,別名后廠村,主要姓氏為吳姓。

        山美外村,曾用名山美柯宅外村,始建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于宋朝紹興十年(1140)從福建莆田遷移至廣東雷州府??悼h扶柳村,因山美外村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適宜養(yǎng)殖雞鴨,祖輩發(fā)成公從山美柯宅村遷往本地進(jìn)行養(yǎng)殖而形成。因村東面是田洋,村后有坡嶺,村四周有山林,山林像狗窩,有時(shí)狗吼而取名山狗吼村,主要姓氏有柯姓、鄭姓,柯姓為第一大姓。

        吳宅村,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從??禆|坡村遷移至本地,因吳氏祖輩從??悼h南興鎮(zhèn)東坡村遷徙至此定居生活而形成。因村前是田洋和河流,村后是坡嶺,且村左右有山有林而取名為山門村,別名吳宅村,并沿用至今,主要姓氏有吳姓,柯姓、方姓,吳姓為第一大姓。

        洋山墩村,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因歷史上人口遷移而形成。吳姓始祖于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從??禆|坡村遷移至今址;劉姓為第二大姓,1950年從今雷州市楊家鎮(zhèn)西廳村遷移至此。因村前和村外都是田洋,村后是山林,田洋中有多個(gè)墩仔而取名洋山墩村,曾用名黑山墩村,主要姓氏有吳姓、劉姓,吳姓為第一大姓。

        【山尾村委會(huì)】

        山尾村,舊稱七莊,始建于明朝中期,因地處“山坑”盡頭而取名“山尾村”。該村由黃姓先居,隨后林、曹兩姓相繼遷入,分成 7 個(gè)莊?,F(xiàn)主要姓氏有林、曹、黃、何、楊、陳、李、肖等 8 個(gè)姓氏。林姓為第一大姓氏,明朝林丹墀遷至調(diào)排社山尾,為該村林氏始祖;曹姓始祖宋朝時(shí),曹氏遠(yuǎn)祖曹相從福建省建寧府建陽縣大林村遷至雷州曹家莊,始祖曹璉從曹家莊遷至今址;黃氏始祖黃經(jīng)國從今白沙鎮(zhèn)平原遷至今址;何氏始祖何觀乘裔孫分居木宅村開基,又分居今唐家墟溝北村,由調(diào)排山尾分居;陳氏始祖陳世榮,乃來雷陳氏的三十二世,遷移時(shí)間不詳;其他姓氏的源流及遷移時(shí)間不詳。

        仙排村,始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主要姓氏有陳、鄭、程、梁、曹、何等 6 個(gè)姓。陳氏始祖陳眾泰;梁氏始祖梁子明;程氏始祖是程瑞明;其他姓氏始祖不詳。

        【松竹村委會(huì)】

        金坡村,始建于明朝,由北民南遷聚居而形成。因村址位于長坡肚嶺東邊故取名金坡村,曾用名前坡村,村民主要姓氏為黎姓,從陜西遷移至此,具體情況不詳。

        龍尾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因人口遷入而形成,世居村民為林氏。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間自本鎮(zhèn)邊坡村遷至今址。

        盧宅村,始建于清朝末年,因世居村民皆為盧姓而取名盧宅村,曾用名為后江村。世居村民為盧姓。據(jù)《盧姓第十一世祖鳳羽公家譜》記載,盧氏于清朝光緒年從今遂溪縣太平東岸遷到今址。

        內(nèi)巷村,始建于1403年,由北民南遷聚居而形成。因人口最多為謝姓,且來自福建莆田烏巷村,故取名內(nèi)巷村,曾用名內(nèi)巷謝宅村,別名內(nèi)巷松溪村。村民主要姓氏為謝、黎、林姓,謝姓為第一大姓,1646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至此;黎姓為第二大姓,1403年從陜西京兆縣遷移至此;林姓為第三大姓,1646年從??禆|林村遷移至此。

        歐宅村,始建于康熙年間,因分村而形成。因歐姓最先移居此地而取名歐宅村,曾用名內(nèi)巷村。村民主要姓氏為歐、黃、官、凌、陳姓。歐姓為第一大姓,清康熙年間從松竹鎮(zhèn)田中央村遷移至此;黃姓為第二大姓,民國時(shí)期從遂溪縣客路鎮(zhèn)遷移至此;官姓為第三大姓,民國時(shí)期從??悼h楊家東坎村遷移至此。

        溪頭村,始建于1658年,由南遷移民聚居而形成。因村址位于古溪旁邊故取名溪頭村。村民主要姓氏為蔡、游、鄧、吳、陳、楊、王、曾姓。蔡姓為第一大姓,1658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至此;游、鄧姓為第二、三大姓,均于1658年遷移至此,具體遷出地?zé)o考。唐宅村,始建時(shí)間不詳,始祖唐菽林,來自桂林,宋任雷州銀青大夫,先適海邑科山。

        松竹圩、楊宅村、陳宅村等 3 村情況不詳。

        【塘仔村委會(huì)】

        塘仔村,始建于明朝永樂元年(1403),由方氏始祖方翰從福建莆田遷徙???,后定居該村而形成,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因村莊建在形似長方形池塘的土地上而取名“塘仔村”,主要姓氏為方姓。

        田中央上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由始祖楊啟佑從今松竹鎮(zhèn)西排楊宅村遷至本地定居生活而形成。因地勢低洼,三面圍繞田地而取名“田中央上村”,主要姓氏為楊姓。

        田中央下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由始祖從今楊家鎮(zhèn)調(diào)龍村移居本地定居生活而形成。因地勢低洼,三面圍繞田地,且現(xiàn)址位于始遷定居地的南下方約300米處而取名“田中央下村”,主要姓氏為歐姓。

        【五坑村委會(huì)】

        五坑村委會(huì)西高東低。東面5個(gè)“坑”自然村處于低洼地帶,地勢低平,耕作條件便利。南山位于五坑村委會(huì)西面,由若干連綿低矮山丘組成,高低起伏,坡度較緩,與周圍“坑”自然村相比地勢高,南山三村分布于此。

        “坑”意為洼下去的地方,南興夏初村委會(huì)鋪坡村和西面南山為較高坡地,下坑各村與鋪坡坎、南山有40多米落差,下坑各村位于凹陷底部,成為村名來源,并以姓氏區(qū)分。

        下坑何村,何姓先祖古屬廬江郡,始祖何玄治,原籍雷州市白沙鎮(zhèn)祿賒村,約 300 年前遷居下坑。

        下坑洪村,始祖洪宗會(huì),明朝時(shí)遷居下坑村。

        下坑仔村,有洪、陳、曹、李等4個(gè)姓共居。洪氏從下坑洪村搬出,始祖同為洪宗會(huì)。陳氏始祖陳可玠。曹、李兩姓情況不詳。

        仁里坑村,始祖鄭際泰。雍正年間(1723-1735),從遂溪縣太平鎮(zhèn)草坑村遷居而來。

        坑尾井村,有張、陳、林等 3 個(gè)姓共居。張氏始祖張漢良,從雷州市附城鎮(zhèn)卜札村遷居而來,已世居 9 世。陳、林兩姓情況不詳。

        南山柯村,柯氏始祖柯溫德,從雷高鎮(zhèn)扶柳村遷居而來,約 400 多年。

        南山園村,為柯、王兩姓共居??率鲜甲婵虏?,從雷高鎮(zhèn)扶柳村遷居而來;王氏始祖王光、王懋棟,從本鎮(zhèn)八龍井村遷居而來。

        南山曾村,曾氏始祖翰毅,乾隆年間從茂名市公館鎮(zhèn)竹仔嶺村委會(huì)吐花山村遷居而來。

        【西山村委會(huì)】

        西山村,村民均姓袁,明朝末期從今楊家鎮(zhèn)西汀村遷居西山村。

        菜園村,因村民過去皆種菜而得名,始建于宋朝,因人口遷移而形成。明朝天啟年間,徐氏始祖徐夢熊從今遂溪城月區(qū)家寮村遷至今址。陳氏始祖陳榮,陳、徐兩姓世居。

        【西洋王村委會(huì)】

        西洋王宅村,位于“雷州糧倉”西洋,原名叫陳仔村。20 世紀(jì) 30 年代,西洋村王有燊任南區(qū)區(qū)長時(shí),將村名改為王宅村,與鄰村“西洋劉宅村”區(qū)分。該村有王、陳兩姓共居。王氏始祖王騰,明清之際由遂溪縣黃略鎮(zhèn)遷居該村。陳氏始祖陳魁榜,明清之際由肇慶市鼎湖區(qū)鳳凰鎮(zhèn)同古村遷居該村,據(jù)說陳姓先在此落戶,后王氏始祖王騰漂泊至西洋村,被陳氏收留,此后薪火相傳。每逢冬至祭祖,陳氏先行禮,王氏隨后。

        貝村,有周、李、柴、黃等4姓聚居。周氏始祖周那長,清初從夏田下村遷居此地;李氏從白沙鎮(zhèn)水美村遷居而來;柴氏古屬平陽郡,始祖柴富從附城鎮(zhèn)韶山村遷居而來;黃氏從松竹鎮(zhèn)東園村遷居而來。

        夏田下村,周氏始祖周文郁,清朝康熙癸卯年(1663)從遂溪縣城月鎮(zhèn)官田村移居,已有348年。

        夏田上村兼夏田中村,有周、鐘兩姓聚居。鐘氏始祖鐘廣賜,清朝乾隆年間從雷州市北和鎮(zhèn)那膽村遷居該村。 

        參考資料:《湛江村莊簡史-雷州市卷》

        生活隨筆 2025-01-06 07:01:18 通過 網(wǎng)頁 瀏覽(1235) 打印

        共有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