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各鎮(zhèn)的村莊簡史及姓氏來源(沈塘篇)
前言
沈塘鎮(zhèn),1956年劃歸??悼h;1957年設(shè)沈塘鄉(xiāng);1958年屬超美公社;1961年析出設(shè)沈塘區(qū),后成立沈塘公社;1984年3月改稱沈塘區(qū);1987年4月撤區(qū)建沈塘鎮(zhèn)。
沈塘鎮(zhèn)轄1個社區(qū)、17個行政村,分別為:沈塘社區(qū)、孟山村、揖花村、平余村、大周村、大陳村、昌輝村、茂膽村、茂蓮村、邁豪村、沈塘村、羅家村、塘邊村、溫宅村、居蕉村、卜格村、茂良村、處井村。
卜格村委會
卜格村始建年代難考,明萬歷《雷州府志》已載“博格村”及“博格社”。曾有卜、文、李三姓聚居,稱“卜文李村”,后卜、文二姓遷出,更名“博格村”。因“卜”“博”同音而定為“卜格村”。據(jù)蔡葉青《雷州古越語地名試釋》,“卜格村”意為舊坡村?,F(xiàn)主要有陳、蔡、梁、馮、李、吳、黃等七姓,陳姓為第一大姓,其一脈于清初期從遂溪縣城月鎮(zhèn)實榮村遷入,其二于清中期自廉江市橫山鎮(zhèn)上寮村遷入;蔡姓次之,源自雷州市附城鎮(zhèn)卜里村;梁、吳、馮、李、黃五姓源流待考。
黃桐村建于明初期,為陳姓世居,始祖陳懷禮從吳川縣乾塘村(今湛江市坡頭區(qū)乾塘鎮(zhèn))遷此開基。
洋耐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初名“楊煉村”,主要有郁、薛二姓。郁姓始祖郁文魁于乾隆元年(1736)從遂溪縣郁宅村(今屬遂溪縣城月鎮(zhèn))分居于此;薛姓先祖于道光十九年(1839)從沈塘鎮(zhèn)居梅村遷入。
【昌輝村委會】
昌輝村始建于明,由陳、林、謝、吳四姓聚居成村,原名“乾濟(jì)村”。清順治間,吳姓遷出另立新村,陳、林、謝三姓為祈昌盛光輝,改村名為“昌輝村”。
陳姓始祖陳國璽,原籍福建泉州府平沙林村,明正統(tǒng)三年(1438)任雷州參將,六年后定居于此。
謝姓始祖謝琨原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井頭村,任羊城學(xué)正后調(diào)任古合,落戶雷郡。其子陳朝相擇居遂溪縣東海那增村,后裔陳熙盛于明末分居至該村。
林姓始祖林日秀,清初期從湛江市麻章區(qū)太平鎮(zhèn)通明村遷入。
【處井村委會】
唐元和元年(712),吳氏始祖從福建莆田縣遷居于此,名諱無考。
吳姓繁衍后分邁爽、維新、萬寶、新興四村。明洪武時,因戰(zhàn)亂四村合并遷至現(xiàn)址,因村址地勢三面山坡而一面低洼,而名“宅井村”,后改“處井村”,亦曾稱“處整村”。另有兩支吳姓于清康熙年間分別從東海島龍水村及客路許產(chǎn)村遷入。
【大陳村委會】
大陳村始建于宋末元初,原名“仙夢大村”,明時易名“進(jìn)德大村”,民間慣稱“大村”或“大村陳村”,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大陳村”。
南宋德祐二年(1276),陳文龍任樞密院參知政事,為了平叛而毀家紓國,于襄山寺前設(shè)伏抗元。城中兵少卻堅守,其三子夢祥、四子夢麟戰(zhàn)死,陳文龍拒降被俘,絕食而亡。次子陳夢雷護(hù)南宋小皇帝趙昺南下,于元貞二年(1296)在此開基創(chuàng)業(yè),因夢神仙諭示,依夢境取名“仙夢大村”。
大陳村主要有陳、謝二姓。陳夢雷后裔除五子陳自登原地重建外,多分居各地。陳夢雷的謝姓隨從,于宋末元初共居大陳村,民國時有外遷,20 世紀(jì) 70 年代部分回遷。
鋪墩村曾是仙夢大村入村口,俗稱“大村頭”,后因商業(yè)發(fā)展得名“鋪墩”。現(xiàn)村民多為大陳村第十六世祖陳朝泰后裔,少量來自沈塘鎮(zhèn)后山村、南邊村陳氏族人。
【大周村委會】
大周村始建于明,為周姓世居,始祖周文盛原籍福建莆田,明鄉(xiāng)試中舉,任雷州府儒學(xué)教授,任滿定居。因黎明時在此安居而取名“黎安村”。據(jù)《湛江市地名志》載,草卜、進(jìn)德兩村統(tǒng)稱“大村”,因周姓世居,后稱大周村。周文盛定居已四五百年,后裔多遷徙,分布于海南、粵西、珠三角及港澳臺等地。
北潭村始建于唐,為吳姓世居,始祖吳懋德原籍福建古田,唐戊戌科進(jìn)士,曾任海南文昌縣令,告老還鄉(xiāng)途中見此地靈秀而落戶。
乾遮村建于清,為洪姓世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洪德升從遂溪縣南夏村(今屬麻章區(qū)太平鎮(zhèn))分居至此,曾名潭源村,現(xiàn)名乾遮村。
【居蕉村委會】
居梅村始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取名自盧梅坡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原薛姓獨(dú)居,因“薛”“雪”同音而名“居梅村”,意在勸誡后人:人各有所長所短,應(yīng)取人之長而補(bǔ)己之短。現(xiàn)主要有薛、連二姓。薛姓始祖薛寶山明成化十四年(1478)任雷州府儒學(xué)正堂,致仕后從遂溪縣黃桐村(今屬雷州市沈塘鎮(zhèn))遷至。連姓于清光緒四年(1878)遷入。村原有四片區(qū),現(xiàn)合為居梅上、中、下村三個片區(qū)。
蕉坡村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陳姓始祖陳碩從沈塘鎮(zhèn)后山村分居于此,因村有兩個泉眼,故名“雙樂雙泉村”。因村址原是一片長有香蕉林的坡地,又稱“蕉坡村”,而“蕉”與“上”的雷州話同音,為此也稱為“上坡村”。
蓮下村始建于清中期,原名“段堯村”,曾有楊、胡、康三姓,現(xiàn)僅楊姓,其先祖從福建莆田遷至湛江市文車村,清康熙四十八年遷沈塘鎮(zhèn)龍道村,再移居蓮下村。
【羅家村委會】
羅家村始建于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原羅姓世居?,F(xiàn)有陳、吳、勞、洪、葉五大姓氏。第一大姓陳姓先祖為宋相陳文龍,元時從福建莆田遷至今湛江市坡頭區(qū)乾塘鎮(zhèn)乾塘村,明遷白沙鎮(zhèn)羅家村,明末分居至此;吳姓先祖吳正卿,遂溪縣調(diào)豐村人,元官至南寧軍知軍,明弘治三年(1490)后裔從遂溪縣文章村(今屬遂溪縣城月鎮(zhèn))遷入;勞姓于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從廉江遷入;洪姓于明永樂六年(1408)遷入;葉姓源流不詳。
橋頭村始建于清中期,始祖吳懋德唐肅宗時任海南文昌縣令,原籍福建省古田縣。告老北歸時定居沈塘鎮(zhèn)北潭村,五世祖吳茂德遷平余村,后裔為生計遷現(xiàn)址,曾名“平余五莊外村”,后因位于百丈橋前得名橋頭村,世居吳姓,村落呈鯉魚地形,有 280 多年歷史。
【邁豪村委會】
邁豪村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曾名“邁嶺村”“嗎咬村”,因契合民風(fēng)定名為“邁豪”村,古越語意為谷子村。主要有梁、陳、周、許、曾五姓。第一大姓梁姓于明宣德三年(1428)從湛江市霞山區(qū)寶滿村遷入;陳姓于明宣德元年(1426)從雷州市附城鎮(zhèn)英山村遷入;周姓宋元祐五年(1090)從浙江遷廣東遂溪縣,明萬歷十八年(1590)從湛江竹尾村遷入。
龍道村始建于唐,洪、鄭二姓首創(chuàng)陶瓷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遠(yuǎn)銷各地。后楊、梁、曾三姓于明時遷入,曾名“靈丈村”。現(xiàn)主要有梁、楊、曾、許四姓。第一大姓梁姓先祖梁德勝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從沈塘鎮(zhèn)邁豪村遷入;曾姓先祖曾仕匯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956)從沈塘鎮(zhèn)茂蓮村遷入;楊姓先祖楊有慶(又名楊有理)于明成化三年(1467)從湛江市麻章區(qū)太平鎮(zhèn)通明村遷入;許姓隨母落居。
大豪村建于明初期,從附城鎮(zhèn)愛蓮村分居而成,因村北田埂大曾名“大埂頭村”“大頭村”,后更名“大豪村”,為黃姓世居,其先祖宋時從湖南遷廣東南海,明初期從英靈村(今雷州市附城鎮(zhèn)愛蓮村)分居至此。
沈上、沈中、沈下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原居沈下村與蕉坡間舊村園,名“沈塘村”,建有沈塘圩。明正德間,大陳村貢生陳士愷遷圩至現(xiàn)址,村名改為“沈塘仔村”,后分為沈塘仔上村(沈上村)、沈塘仔中村(沈中村)、沈塘仔下村(沈下村)。
【茂膽村委會】
茂膽村為古越語地名,意為水田村,宋初始建,林、李二姓曾居,名“水流溝”,曾用名“茂林村”,后因戰(zhàn)亂二姓遷離。明宣德年間(1426-1435)余氏祖先從湖光月嶺遷此,正統(tǒng)三年(1438)邀陳姓祖先同居此地至今。郭、勞二姓民國時遷入。
余上村曾名“調(diào)層村”,趙、孔二姓曾居,后因戰(zhàn)亂而去向不明。明宣德年間余氏三兄弟從湖光月嶺遷此,長兄士彥居余下村,二弟連堂居余上村,三弟端禮居茂膽村。
余下村有余、彭、金、周、吳等五姓,余姓居多。新中國成立后因區(qū)分兄弟村而名“余下村”。村土肥沃,村民富裕,部分從事海上捕撈,曾有“富村”“胡村”之稱。
【茂蓮村委會】
茂蓮村始建于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25),俗稱“茂藤”,黎語意為橘紅村。主要為曾姓,元時從福建莆田縣遷廣東吳川縣鋪里街,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25)從博鋪里街遷此。
【茂良村委會】
茂良為黎語地名,意為月亮,因地處通明河畔,山明水秀,地形如月得名。始建年代不詳,彭、謝、柴等姓曾居后外遷。明清時陳、戴、吳三姓遷入,陳姓從沈塘后山村遷入;戴姓從遂溪縣城月戴家村遷入;吳姓從沈塘鎮(zhèn)塘邊村、北潭村遷入?,F(xiàn)戴、陳二姓人口居多。
【孟山村委會】
孟山村俗名芒薩村,古壯語意為快樂村莊,民間道教白事稱永昌村。孟山,意為第一座山。唐以前已有先民活動,謝姓最早居住后遷離,周、何、黃姓先后遷入。周姓先祖周公濂唐貞觀七年(633)從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島公山村遷入;何姓先祖何志勝元太宗年間(1229)從通明(今麻章區(qū)太平鎮(zhèn))遷來,遷來時“財產(chǎn)富甲鄉(xiāng)里”;黃姓先祖黃如萬元武宗年間從福建莆田衣車港遷來,為村中第一大姓。村中還有吳、蔡、曾三姓,但人口很少。
【平余村委會】
平余村始建年代不詳,原名“平夷”,古越語意為泊船的海坪。主要有莫、吳、蔡、陳四姓。莫姓明洪武十七年(1384)從福建莆田縣遷廣東徐聞縣,約明景泰七年(1456)從徐聞遷此,是村中第一大姓;吳姓從沈塘鎮(zhèn)北潭村遷入;蔡姓從雷州市附城鎮(zhèn)博里村遷入;陳姓從沈塘鎮(zhèn)石板村遷入。
【沈塘村委會】
明嘉靖五年(1526),大陳村陳仕愷(明萬歷版、清嘉慶版《雷州府志》記為“陳士愷”)為便民趕集、促物資流通,遷沈塘圩至現(xiàn)址,承諾收購當(dāng)日未售物品,后此地漸成集市,初名“心塘圩”,后改“沈塘圩”?,F(xiàn)主要有陳、莫、吳、李等姓,多從周邊村莊分居而來。
石板村始建于明初期,原料姓居住,名“石龍村”。相傳明時村出了一名叫廖四的大力士,因?qū)Τ粷M而被官府處置,村地下的石龍也被斬,故后稱為“石板村”。此后,廖姓遷離。明成化九年(1473)陳姓遷入重建?,F(xiàn)主要有陳、吳、唐三姓,第一大姓陳姓于明成化九年(1473)從雷州市附城鎮(zhèn)英山村遷入;吳姓明時從遂溪縣城月調(diào)豐村遷入;唐姓從楊家官塘遷入。
后山村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始祖陳文學(xué)明洪武時任海南瓊州府通判,卸任后見此地宜居而落戶?,F(xiàn)主要有陳、吳二姓,陳姓居多。
南邊村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6),因位于陳氏總祠南面得名。為陳姓世居,始祖陳文學(xué)五子分別移居各地,五子陳子成居南邊村。
新地村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始祖吳正卿,遂溪縣調(diào)豐村人,元朝官至南寧軍知軍。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吳正卿十二世孫吳存良從文章村遷此開基。
【塘邊村委會】
塘邊村原名“那舊”,余、陳二姓曾居后遷走。南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吳依愈從福建上杭縣金里村遷此定居。明天啟年間,吳國倫、吳明毅、吳廉輔3人從塘邊村遷村東北方,名揖重村,因村前有小溪又名溪頭村。1979 年整村遷至沈陳線(沈塘圩段)旁。
【溫宅村委會】
溫宅村始建于元,原名“溫處村”,曾名“三樂村”,新中國成立后名“溫宅村”,也稱“溫宅老村”,為黃姓世居。入雷始祖黃勛南宋紹興二年(1132)登進(jìn)士,紹興二十二年(1152)任知雷州軍事,致仕后居英靈村(今雷州市附城鎮(zhèn)愛蓮村),生四子,三子黃慈福從英靈村分居黃道山(今坑仔林隊范圍內(nèi))。元時黃白助從黃道山遷此。
下村建于明,從溫宅村分居而成,故稱“溫宅下村”,主要為黃姓。
田西村建于明中期,主要有黃、陳二姓,黃姓明中期從溫宅村分居而來,陳姓清時從沈塘鎮(zhèn)卜格村遷入。
東村建于明末年,從溫宅下村分居而成,簡稱“東村”,主要為黃姓。
北尾村建于明,原名“北樓尾村”,別名“新臨村”,主要有沈、曾二姓,二姓先祖明朝時相約從遂溪縣城月鎮(zhèn)和家西村及雷州市沈塘茂蓮村遷居于此。
大合村,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從三樂村(今溫宅村)分居現(xiàn)址,主要為黃姓。
下坑村清康熙二十七年(1988)麥姓祖先從湛江廉江市瓦窯村遷到武曲圩開武館、打鐵鋪,康熙四十七年(1708)遷此。后陳、蔡、薛、何、馮、勞等姓遷入。由于村址在武曲圩下面田坑邊,故取名“下坑村”?,F(xiàn)主要有陳、麥、薛、何、蔡、馮、勞七姓,陳姓清康熙年間從沈塘鎮(zhèn)沈塘仔村遷入,人數(shù)最多;麥姓從湛江廉江市瓦窯村分居至此;薛姓清康熙年間從沈塘鎮(zhèn)居梅村遷武圩,后移東邊坡村,1948 年遷入。
坑仔村清康熙年間從三樂村(今溫宅村)分居而成,曾名青龍村,因田坑狹小得名,主要為黃姓。
干田村始建于宋,薛、顏、黃三姓曾居后遷離。清中期陳姓先祖從遂溪縣文章乃秋村(今遂溪縣城月鎮(zhèn)高明仔村)分居現(xiàn)址。
三角村清乾隆初年葉鼎勛隨父經(jīng)商路過,見此地宜定居,次年攜三子從遂溪縣北坡鎮(zhèn)下黎村遷此,名“三綱村”,民國時名“三合村”“三角村”,新中國成立后定名“三角村”。清朝人口發(fā)展曾分南北村,清末民國戰(zhàn)亂,南村遷回北村。
【揖花村委會】
揖花村始建于宋末年,俗稱“押花”,古越語意為“牛軛”,指所處地形如牛軛。主要有趙、陳、唐、劉、何五姓,趙姓人口最多,陳姓次之,唐姓再次之,劉姓第四,何姓第五。宋末年劉姓始祖劉唯七率家人先居于此。南宋時唐姓始祖唐乾元從雷州市楊家鎮(zhèn)夏口村遷入。明正統(tǒng)三年(1438)陳姓始祖從沈塘鎮(zhèn)昌輝村遷入。清順治五年(1648)趙姓始祖趙嘉國從吳川龍頭區(qū)遷入。
生活隨筆 2025-01-06 06:57:40 通過 網(wǎng)頁 瀏覽(1251) 打印